外国文学史 欧美部分 中编(第二章 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3)
编辑 | 考文学
排版 | 考文学
第三节 巴尔扎克
【考点】
一:《人间喜剧》前言
《人间喜剧·前言》(1841)是19世纪现实主义的一篇重要文献,阐述了巴尔扎克的文学主张,也是对他的创作的一个总结。集中体现了巴尔扎克的文艺思想:
一、现实主义小说要具有历史的品格。巴尔扎克认为艺术的使命是真实地反映生活,再现自己的时代。小说家要成为时代的秘书,通过自己的作品描绘时代的面貌。但他并不满足于小说对生活部分地或片面地描绘,主张一个小说家应有才能和气魄以自己的作品来组织和体现一个完整的时代。 他本人即是抱着表现19世纪法国、描绘一个完整时代的广阔画面的目的来进行创作的,使小说具有风俗史的品格,体现一个完整时代的生活面貌。(做历史学家的“书记”)
二、现实主义小说要写出事件的根源。巴尔扎克将现实生活看作是艺术永远的权威,认为作品中的人物应是由时代孕育好出来的,“根据事实、根据观察、根据亲眼见到的生活中的图画,根据从生活中得出来的结论的书,都享有永恒的光荣。”这就说明小说创作必须植根于生活。但并不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切都应描写为文学的真实,同样,文学中的全部真实也不等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因此艺术家不应作一个可怜的生活模写者,止于抄袭生活中的表面现象,而应该像科学家一样探求事物的原因。
巴尔扎克要求小说家要探求两种法则,一为社会法则,指产生社会现象的某种基本原因和多种原因,这些原因成为推动作品中的人物种种行为的主要力量。除了探究社会各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之外,巴尔扎克还提出艺术家必须对所谓自然法则加以思索,以了解社会在什么地方离开了永恒的法则,是否离开了善与美。换句话说,艺术家不只要揭露黑暗,而且要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社会理想。
三、现实主义小说要塑造艺术典型。巴尔扎克认为艺术家的天才就在于他能运用他所掌握的材料,铸造一座座光彩夺目的塑像,在最小的面积中惊人地集中大量的思想,以一个画面来概括丰富的哲理。这样的人物和画面既真实地再现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环境,但又高于现实人物和环境,没有这一点谈不上艺术创作,也谈不上文学创作。
巴尔扎克要写社会风俗史,展现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都是以人物为中心的,这些人物每一个都具有典型意义,而每一个典型又被描绘为生动的个人。就是生活上的主要事件,巴尔扎克同样认为“也要用典型表达出来”。对于典型,巴尔扎克作了如下界说:“‘典型’这个概念应该具有这样的意义,‘典型’指的是人物,在这个人物身上包括着所有那些在某种程度上跟他相似的人们的最鲜明的性格特征;典型是类的样本。因此,在这种或者那种典型和他的许许多多同时代人之间随时随地都可以找到一些共同点。”但典型绝不是概念的产物,绝不能流入千人一面,而应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具有独特的个性,是一个光彩夺目的塑像。
巴尔扎克重视表现典型人物生活于其中的环境,主张在一定的生活环境中来塑造人物形象。将生活环境的描绘不是作为一般的背景,而是作为人物思想、感情和行为的成因来对待的。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他在创作中总是不惜笔墨将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风土人情、房屋家具、服装饮食都刻画得细致入微,历历在目,真实可信。正是基于巴尔扎克艺术创作中的上述特点,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中提出了:现实主义文艺“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重要论断,这是对巴尔扎克典型观的高度肯定和评价。
当然,也必须指出巴尔扎克典型理论的缺陷。他由于受到当时自然科学和实证论的影响,将人与环境的关系与动物与环境的关系等同,只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而看不到人对环境的反作用。
四、关于艺术家的创作才能。谈及艺术家的创作才能,首当其冲的一个问题是为浪漫主义者极力推崇的想象力是否在现实主义创作中占有一定地位。对此,巴尔扎克的回答是肯定的,他虽然强调艺术家对于历史的“书记”地位,但又是极力重视文学作品的审美特征的。
艺术想象力在创作中的作用首先表现在素材的改造和变形。巴尔扎克的名言:“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最大量的思想”同样说明了艺术家通过想象力的发挥对客观事物不但描形绘态,而且以物传神的艺术创作特点。
二:《人间喜剧》的结构艺术
1.人物再现法
巴尔扎克塑造人物还有一个独创的手法,就是人物的再现:即在不同的小说中人物反复出现,以表现他们的不同生活阶段和侧面,最后构成这个人物的整体。这种手法能使各种作品联结起来。《人间喜剧》除了虚构人物以外,还有大量真实的人物,虚实结合,以再现时代。
2.分类描述法(三大部分,六大场景)
三:《人间喜剧》的主题
一、分析《人间喜剧》的现实主义思想内容。
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为我们展现了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现实主义历史。
1.作品深刻描写了封建贵族衰亡史。
在《古物陈列室》和《农民》中:作者通过描写资产阶级和贵族间的矛盾,来揭露封建贵族必将灭亡的客观历史规律。名门贵妇鲍赛昂夫人的盛衰史和贵族阶级的盛衰史紧密相联。《高老头》中她情场失意,被资产阶级小姐击败逼迫离开巴黎,是贵族厄运的写照。《弃妇》中男爵卡斯顿经不起金钱的诱惑,抛弃了她。贵妇人再次受到社会的弃绝,就这样资产阶级妇女靠金钱击败了贵族妇女并代替她们活跃于上流社会。
2.资产阶级的发家史。
作者通过一系列本质相同而形象各异的资产阶级人物真实地再现了资产阶级的发家史。《高利贷者》中的高布赛克是单纯的高利贷者,不懂商品的流通和资本的周转。《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懂得在流通中使资本增值。《纽沁根银行家》中纽沁根是交融资产阶级的典型,不仅懂得怎样获得高利润,还会制造谣言、假象等。
3.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金钱罪恶。
《欧也妮·葛朗台》中葛朗台不让女儿爱破了产的查理,断送了女儿的青春。被查理抛弃,使她即遭到金钱关系的摧残,又受到金钱关系的毒害,罪恶,是其父的牺牲品。
4.对共和主义者的赞美和对社会理想的探索。
对共和主义者即不完全理解他们的思想实质,但又看到他们是高尚品德的人。《幻灭》中的克雷斯蒂安、《农民》中的尼雪龙艺术形象虽不够丰满,但描写他们的精神却十分突出。
四:《人间喜剧》的艺术成就
1.情欲说(人物塑造上的典型化手法 )
2.现实主义艺术成就
作为现实主义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一整套现实主义美学。(参照考点一)
巴尔扎克在艺术上的成就集中表现在对典型的塑造上。他创作出各个阶层的人物,在《人间喜剧》中出现的2000多个人物中,性格鲜明的典型有数十个。他塑造人物的方法符合“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现实主义原则。
巴尔扎克在小说结构和叙述方面也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他的小说有序幕、展开、高潮、结尾,往往冲突激烈,戏剧性很强。
五:作品研读:《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
一、《欧也妮·葛朗台》
1.主题:以欧也妮的婚事为中心,以葛朗台的家庭生活为线索,广泛地反映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
法国社会生活,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统治一切,金钱毁坏一切的本质。
2.人物:葛朗台老头:资产阶级早期暴发户的典型 a.靠着投机生意在大革命中发了家,所以是个投机商,善于抓机会钻空子。
b.在他身上集中反映了金钱统治一切、金钱毁坏一切的劣根。他对妻子女儿象对待牛马一样驱使,女儿是他的摇钱树,而为了钱财,他可以不惜牺牲女儿幸福,毁坏她的一生。妻子是他的百宝箱,因为他做生意的本钱是来自妻子的嫁妆。他肯出钱为妻子治病是为了得到她的钱财,当钱一到手,他立刻象扔破抹布一样扔掉了她。
c.他不仅在大革命中靠投机生意发财,而且在复辟时期也是个投机分子。他极力装穷,是怕露富,怕别人算计他。最主要是怕暴露自己资产阶级富商的真实身份以便于继续投机。
d.他又是金融资产阶级的典型,他不仅懂得怎样做投机生意,让钱生钱,而且即使在复辟时代,他也能抓住任何时机发大财。
e.他是个守财奴,吝啬鬼的典型。他是首富 ,但只积累不消费,是第一代暴发户的通病。不仅自己贪得无厌,生活寒酸,而且妻女都十分寒酸。欧也妮每天都在补破衣服、破袜子。谁会相信她是个首富的女儿呢。
欧也妮:这是一个被黄金束缚得无力反抗的弱女子形象,是被金钱残害的无辜少女。她并不十分美丽,但是端庄,最主要的是她有许多美德:天真、善良、纯洁、能干、忠于爱情。然而金钱和她这些美好品质正好是相对立的。这么好一个女孩子,本应该有幸福的生活、美满的婚姻。但是金钱毁坏了她的一切,她周围全是些利欲熏心的人,铜臭包围着她,他们为了金钱,可以不惜把她撕成碎片。可以说她是个金钱的牺牲品。
二、《高老头》
(一)简述《高老头》的主题思想。
巴尔扎克创作的小说《高老头》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
1.小说真实地反映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资产阶级暴发户对封建贵族社会日甚一日的冲击。(子爵夫人告别巴黎)。
2.小说描写资产阶级凭借金钱和财富的力量打败封建贵族。揭露了金钱的罪恶,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3.小说揭露了与资产阶级野心家极端利己投机取巧完全不同的诚实的个人奋斗之路。
(二)简述高老头父爱悲剧的社会意义。
巴尔扎克的小说《高老头》中的高老头是一个具有浓厚封建宗教观念的商业资产者的典型。
1.高老头爱女儿十真诚的,但只懂得用金钱培养女儿对父亲的爱,用金钱维系父女之间的感情使她们成为自私自利的拜金主义者,使自己成为拜金主义的牺牲品。
2.他的悲剧是一个通晓资产阶级生意经却不通晓资产阶级人生哲学的资产者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封建宗法制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这一新旧交替时期社会现象的反映。他的父爱反衬出女儿的无情无义,他的人性反衬出社会的残忍。有力地控诉了金钱败坏道德,腐蚀社会的罪恶,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化。特别是家庭关系金钱化的可悲景象。
(三)分析拉斯底涅的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巴尔扎克的小说《高老头》中的主人公拉斯底涅是复辟王朝后期到七月王朝时期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野心家的典型。(小说描写他由一个没落贵族子弟腐化成资产阶级野心家的典型过程)。
他的性格发展有三个阶段:
1.他到巴黎上大学,想通过勤奋努力,刻苦攻读争取一番功名。但是经不起上流社会的诱惑。3年的巴黎生活使他看清了社会的本质:法律和道德对有钱人无效,财产才是金科玉律。于是他决定走另一条道路:往上爬!不顾一切地往上爬。
2.经过人生两个导师的教唆,拉斯底涅开始了明显的蜕变。
鲍赛昂夫人亲自教他读“人生这部分”培养他自私自利的人生观,传授他以牙还牙对付社会和个
人的伎俩。最后鲍赛昂夫人的隐退使他进一步认识到金钱的重要作用。伏脱冷要求拉斯底涅同自己合伙,教他与维多莉恋爱,自己杀死维多莉的哥哥,以获取泰伊番的 财产。他还用赤裸裸的语言剖析社会的本质。伏脱冷后来被米旭诺以3000法郎卖给当局,使拉斯底涅进一步相信伏脱冷利己主义社会本质的剖析。
3.高老头的苦难和死亡,最后完成了他的社会教育。当他埋葬了高老头后,埋掉了最后一点人性。这曾清白的青年,已堕落成向财富和权势进攻的资产阶级野心家。
意义:小说通过拉斯底涅的演变,反映了贵族阶级的衰亡和资产阶级的兴起,揭露了金钱的罪恶。
(四)艺术特色:
(1)对现实细致的观察、精确的描写(典型环境)。这是巴尔扎克作品最大的一个艺术特色。这与他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是相适应的。比如对伏盖公寓和鲍赛昂府的环境描写,让我们如身临其境一般。
(2)遵循典型化原则,塑造人物。在这部作品中,每一个人物都是既具有共性又具有个性的典型。都是作者在对社会生活细致观察后从各形各色,无数个各阶层的人中概括出来,并精心塑造的形象。正如他所说:“为了塑造一个完美的形象,就取这个模特的手,那个的脚,这个的脸,那个的肩。艺术家的使命就是把生命灌注在这个人的身体里,把描绘变成真实。”也就是说他使笔下的人物既代表了不同阶层的芸芸众生的共性,又充分展示了他独有的个性,是典型形象。
(3)结构安排巧妙。这部作品其实有三条线索,时而平行,时而交叉。拉斯蒂涅寻亲是一条线,高老头念女是一条线,伏脱冷躲法是一条线。
(4)语言个性化。贵妇人有贵妇的语言,逃犯有逃犯的语言,高老头、但雯纳各有特色。
(5)心理描写细致入微。这是所有西方小说的共同特点。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刻划人物性格,分析和剖析人物的灵魂深处。使我们在深刻地理解作品思想性的同时,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们的心理和性格形成的内在原因。
【于连和拉斯蒂涅的比较】
于连是法国复辟王朝时期个人奋斗者的典型。他出生于小业主家庭,很早就形成反抗心理,对贵族大资产阶级本能的厌恶。在德·瑞拉市张佳作家庭教师是,他敢于公开顶撞市长,甚至以征服占有市长夫人作为报复与贵族阶级争平等,显示出平民的阶级意识和抗争精神。他决心向拿破仑那样,凭本事建功立业。但复辟时期平民青年凭军功和才干晋升的道路已经被封建等级制度所堵塞,他只好投靠教会,以此获取权势和财富。她不信宗教,但却伪装成神学院最虔诚的教徒,又一个具有反抗精神的青年逐渐发展到与教会妥协甚至同流合污的野心家,以曲求伸,得到木尔侯爵的赏识和重用,而当他在个人主义美梦破灭后,他在平民意识受到激发的情况下采取了绝望和反抗的举动,明知贵族阶级会因此置他于死地也在所不惜,最后一死来反抗不公平的社会,走完了他的悲剧的一生。
拉斯蒂涅是复辟王朝后期到七月王朝时期的资产阶级和野心家的典型。它是外省的贵族子弟,初到巴黎上学时,想通过勤奋努力,刻苦攻读争取一番功名,但巴黎上流社会的繁华·虚浮的快乐强烈的诱惑着他,他开始插足于上流社会。鲍赛昂夫人培养了他自私自利的人生观,传授他以牙还牙的对付社会的伎俩。伏脱冷叫他不择手段地获取金钱。高老头的苦难和死亡教育了他。三年的巴黎生活使他看清了社会的本相:法律和道德对有钱人全无效力,财产才是金科玉律,有钱便是德。对权力和黄金的饥渴使他决心泯灭良心,走一条不顾一切向上爬的道路。他从一个较清白的贵族青年,堕落成狂热地向财富和权势进攻的野心家,其后逐步飞黄腾达官至副国务秘书。
于连和拉斯蒂涅,有着共同的特点:他们都志向有雄心,聪明能干,意志坚强,都以个人名利为前提,想通过自己的奋斗发财致富,飞黄腾达,并具有敢于冒险的英雄主义热情。表现在行动上,他们都走了一条不择手段向上爬的道路。只是于连出身平民,为了达到目的对现实社会既反抗又妥协,但最终还是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因为贵族阶级绝对不允许它跨越封建等级的藩篱。而拉斯蒂涅却成功了,原因是:第一,他于封建贵族同属一个阶层。第二,它所处的时代是金融资产阶级逐渐大败封建贵族的时期,它是由一个没落贵族子弟腐化成资产阶级野心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