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精读体会:《17-太上之治-合》

2024-01-03  本文已影响0人  太平盛世读经典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

太上,下知有之;

1、脑海中跳的最快的两个词是“太上皇”,“太上老君”。

2、上,“上善若水”,上是最的意思,是极致的意思。

3、太上,太上,比上还上,这是统治者最高的追求。

1、太上,高高在上,道法自然,我们在生活中不要有这么高的要求。

2、好高骛远,不会有什么好结果,更不可以照搬说,只要下属知道我的存在即可,来一个神龙见首不见尾,成天见不到人,那么不管是开公司,还是干事业,还是日常上班,结果可想而知。

3、下知有之,是结果,不是过程。是一直通过贵言、为无为治理好一个国家后的呈现的民间状态。

其次,亲而誉之;

1、下亲之:百姓心向着统治者,自发的亲近他。有他在,百姓心安,充满安全感。

2、下誉之:百姓赞美、歌颂统治者,认可统治者的行为、法令。

3、此刻,百姓能够清晰的感知到统治者的存在,神龙落地,道法现形。

1、下亲而誉之:这是我们可操作的,可追求的层次;

2、我们为什么会对一个人感到亲近?因为他柔和、包容,在他面前,我们能做到心安,整个人比较放松,不担心说错话、做错事的后果。

3、包容不是纵容:人会做错事,人会说错话,但这不是说我们对任何事都要给予原谅。

4、我们包容的前提是“明”,是“明白四达”。掌握了事情的脉络,才能做到原谅可以原谅的,惩罚不可以原谅的,这才是我认为的包容。

5、我们为什么会赞美一个人,因为他做的事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好的,是符合公序良德的。这就是公;

6、联系十六章内容:想要做到这一步,需要做到“知常容,容乃公”,并且很好的进行了实践“公乃王”。

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其次,畏之;

1、百姓害怕的不是一个人,或者某些人;

2、使他们害怕的是“害怕失去想守护的……”

3、换句话说,百姓害怕,说明百姓还有,还有那么一些自己想守护的人,还有那么一些自己想守护的事,还有那么一些想要守护的念想;

4、继续的压迫,就会导致百姓的绝望,绝望之下,只有玉石俱焚了。

1、日常生活中有人害怕我们,说明我们在欺压别人;

2、欺压别人,得到就是别人的怨念,你用他仅有的去压迫他,终究害人害己;

3、对事不对人:如果我们是比较强势的人,需要注意调整自己的措辞,可能柔和一点更好,至少不要让别人觉得我们在居高临下的欺负他。

其次,侮之:

1、大多数时候,我们的行为是趋吉避凶的;

2、强者欺负弱者,逻辑上很通,因为欺负的行为很安全,弱者不敢反抗;

3、弱者辱骂强者,逻辑上想要通顺,必然是因为被欺负的太厉害了。大概是处于“打不过你,骂你几句还不行么?”的心理吧。

4、这样的心理是为了给自己生存下去理由,“我骂过他了,我也没吃多大亏。”

-对我们的启示:

1、兔子急了还咬人,人急了呢?

2、工作上,生活中,哪有那么多罪无可恕,得饶人处且饶人。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多言数穷:我们工作中,不要总是给出承诺,非要承诺,最好是承诺过程,不要承诺结果。结果是不可预知的,过多的给予别人承诺,只能让自己失信于人。

2、结果就是,活没少干,口碑却越来越差。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说在行为之前:

悠兮其贵言;

-对我们的启示:

1、作为管理者也好,作为家长也好,我们应当追求的状态是悠然自得,而不是忙忙碌碌,到处救火;

2、如何才能做到悠然的状态呢?核心在于我们不能轻易的通过命令方式管理公司、建设家庭。

3、贵言只是一个代指:是要求我们要去悟道,按照道的方式去做,“我们要作无为之治,我们要行不言之教”。

功成事遂;

-对我们的启示:

1、我的领导,经常和我说的事情是:你们不要坐在办公室里面,你们需要走出去。

2、走出去干什么呢,去和上下游的经理喝咖啡,聊天。

3、现在渐渐明白,这是一种无言、无为的行为,通过默默的调整工作流的状态。让兄弟们在工作过程中,沟通成本显著下降。

4、在兄弟们处理不了的时候,你知道了,可以给对方的领导去个电话,让他关照一下,也许block就这样消散掉了。

百姓皆谓我自然。

1、一种说法是,“我”指代百姓。我自然是百姓的话语,百姓皆谓:“我自然”。

2、一种说法是,“我”指代圣人,我自然是百姓的心声,百姓皆谓:“圣人自当如此”。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