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明清近现代史

为啥说崇祯不冤?有3000多万两白银和150万两黄金就是不救国

2024-04-12  本文已影响0人  津城沐雨

近年来网上有不少人为崇祯皇帝叫屈,说他一生勤勤恳恳,是东林党或其他原因误了他,更有人认为他的自白是对的“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亡国之臣!”

崇祯真的冤吗?其实他一点不冤。别的不说,就说他的敛财吧,各种捐税不断增加,官逼民反,最终让农民起义的大火越烧越旺。他一方面增加老百姓负担,另一方面他自己的钱却抠抠搜搜不肯拿出来,当守财奴,最终明朝灭亡。接下来,津城沐雨和大家一起来看下具体情况。

其一,华而不实的表面文章“减税”。

崇祯皇帝上台后,除掉魏忠贤,启用袁崇焕,并在《即位诏》中表示对民之艰苦非常挂念,随后就开列了5款大赦天下的新政,其中很多条款是减税的。

比如,第9款规定免除天启元年以前拖欠加派钱粮,免除万历48年以前的金花银;第10款规定免除天启元年以前的各地永折及因灾折收银两;第47款规定免浙江、福建、苏、松、常、镇、徽、宁、扬、广等处拖欠的万历48年以前的岁造缎匹等等。

这些免除的税负,看似项目不少,实则是华而不实的表面文章。因为这些减免的税负基本上都是拖欠多年无法征收的税,不减免也很难收上来,而且多是免除万历48年前或天启二年之前的,这就意味着,近8年拖欠的税要正常追缴,近5年的正税,更是一厘都不得减免,是妥妥的表面文章。

其二,表面减免后是实打实的“加税”。

面对气候引起的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日益艰苦的情况,崇祯却不断增加税收,各种捐税不断,让老百姓在死亡线上挣扎。

比如,崇祯四年,每亩加征辽饷银三厘,加上原本的每亩九厘以及增派的其他关税、盐课、杂项,当年的辽饷总数达到了10299602两。

再比如,崇祯十年,为了镇压农民起义加征的剿饷“亩输粮六合,石折银八钱,伤地不与,岁得银百九十二万九千有奇”,一直征到崇祯十三年才停止。崇祯十二年,又以“抽练各镇精兵”缺乏饷银为由“复加征练饷”,从六月份开始征收,总数达730万两。

仅仅加征的辽饷、剿饷、练饷这三项摊派,从田赋中加征的饷银总是就多达1670万多两,超过常年岁入的一倍以上。原本就非常艰苦的老百姓,更加艰难,逼迫百姓逃亡。

征收的越来越多,老百姓逃亡的越来越多,造成了田地荒芜,土地越来越少,征收的越来越多,形成了恶性循环。比如,以河南彰德府武安县(今天的河北省武安)为例,原本在编的户口有10035户,几年光景少了8028户;原编人丁20325人,几年下来逃死者18450人。

逃亡的百姓为了活路,只能加入起义军,又造成农民起义越来越多,整个大明朝千疮百孔,已经到了大厦将倾的危机时刻。

其三,崇祯敛财,自己富得流油,却不肯拿出来保自己的江山。

崇祯以种种理由加征税收,剥削老百姓,是真的穷的没办法了吗?其实不是,他自己的“私人”钱包富得流油。

由于内忧外患,的确是国库空虚的,但皇帝的内府却并不缺钱。早在明神宗时期,明神宗就是个“守财奴”,爱财如命,多次通过“传索帑金”以及派遣矿监税使四处搜刮的方式,使皇帝内帑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充盈,内府金银堆积如山。

明神宗死后,明光宗在位只有一个月,明熹宗在位也仅仅七年,再加上明熹宗一心埋头木匠活,内府的积蓄根本就没有花多少。但是,明思宗朱由检和明神宗一样,嗜财如命,就是不肯往外拿,还向大臣们哭穷。

在明朝危机时刻,崇祯向大臣们募捐,大臣们也都学崇祯哭穷,眼睁睁的看着大明王朝走向灭亡,就是一毛不拔。李自成攻入北京后,通过拷打从大臣那里获得大量财产,在皇帝内府中更是发现“银尚存三千余万两,金一百五十万”。

崇祯带头当守财奴,国家和百姓穷得叮当响,朝廷的官员和皇帝却富得流油,焉能有不败之理?崇祯死的一点都不冤。

对此,大家认为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