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就是所谓的跨文化嘛
#主题
哦。老子无所畏惧
#开场白
他们说我状态变好了,从一只微了的兔子变成...眼睛大大的兔子?
无论别人再怎么觉得年轻恋爱也不一定,我却莫名其妙地觉得很坚定,我也怕,我年轻,年轻不再是一个褒义词,而是经验不足,不够成熟稳重,充满不确定性的指代。
即使对方是多么的温柔体贴,恋爱还是让我又笑又哭,再加上恋爱刚刚开始的时候,刚好撞上跨文化的适应、换环境的适应、走向独立的适应,想想有那么多内心戏,大概我大大小小的情绪也是情有可原。
不过我并不是要写恋爱,而是想写一下生活和亮点。
#初来乍到
过了雅思但并不能听懂格拉斯哥口音(和巨快的语速),还未学会如何跟人寒暄客套,在这个强调主动去接近寻找和探索、机会并不会主动砸到你头上的地方、有点迷茫,不知道要怎么交朋友。(就只有全靠男朋友来主动撩我了)
#imposter syndrome
内心充满了对大一大二学习的悔恨,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觉得自己很菜,觉得别人都很好。有人告诉我这叫imposter syndrone。在接受别人帮助的时候,觉得好像如果没有别人帮我自己就完蛋了。事实上,真的是这样的吗?可能不至于吧,总能找到路。
#到处乱跑的想法
第一年也就是大三的时候住在学校的挺破挺小的学生宿舍。常常一个人在一张床一个衣柜一个洗脸台一张书桌的卧室里,一个人待得时候久了,那些在热闹里被镇压的想法全都涌上来了,它们满屋子跑,它们不全都是事实,我捉不住它们,也不知道这么关掉阀门,或者怎样去观想,去质疑。常常陷在这种状态里很久。
#该怎么生活
拼命回想过去学过的东西,试图从里面找到关于如何安排学业和生活、如何生活的答案。好像没有。以前我觉得玩是浪费时间,恨不得把每一分钟都用在学习上,应试教育的学习和忙得不像话的大学里,这样的心态竟然莫名其妙的受到了鼓励,要我玩和休息我都充满的焦虑。如果你也有这样的心态,其实我想说,磨刀不误砍柴工。
#逃离与选择
是逃离,是出征,不设任何的最终的预期,不满足任何除了自己之外的人的愿望。老实说,我想逃离所有的预期,哪怕是家人和朋友善意的说法。这个时候的我,发现很多“我自己”的想法和观点都不是自己的,是别人说的,家庭里的,社会预期的,这真的是我想要的生活吗?选择在我手上,我可以了解,可以思考,再去选择。
#挂科
大三下果然我心存侥幸的那门课挂掉了,其实得知这个结果内心竟然是欣然的,我所做的努力确实没有达到这门课最终的目的,需要再花一点功夫去琢磨,喜欢这样的严格,激发了很强的求生欲,拼命地查资料自学,有了一点感触,学东西不是要达到别人定的什么目的目标,而是自己问自己,以现有的时间资源限制,学到这个程度可以了吗,自己满足吗。如果达不到,原因是什么呢。与自己对话和探讨。重考过了。虽然中间经历了一些波折,但至少顺利进入大四。
#亮点
内心戏就到此为止ba,生活里其实有非常多的亮点。
重修的时候暑假住学生宿舍,也遇到了一个有趣的朋友。发现公共区域,如厨房,是非常好的聊天分享的场所,反正要在那里做饭拿吃的,有时坐在客厅休息,随便聊几句,就熟了,熟了之后就约在一起煮火锅分享食物(笑)畅聊人生,分享生活里的小技巧,在厨房里探讨学术。
大四和时候和两个好朋友在外租房,我们大概一个星期会在一起吃一次饭。点过水煮肉片这样的中餐外卖向他们安利我爱的家乡菜(安利成功),也会各自做各自家乡菜来分享。每周一次的聚会其实非常棒。
参加好友的生日聚会,她说一定要确保我喝醉。
喜欢逛博物馆,虽然第一年早就把能去的去了个遍,但博物馆经常有新的展览。
万圣节是个穿奇怪的衣服化放飞自我的妆的借口。
暖气不足的客厅里,三个人缩在沙发上扯着毯子看一部很有意思的讲吸血鬼生活的电影。
学校图书馆的厕所里贴着若是对什么叫知情同意、什么叫强奸有疑虑可以联系的方式,来来回回看了好多次。
后来学校还给学生提供可以用自己学号就在网上注册的认知行为疗法。
参加的其中一个心理健康类的活动叫write to recovery,每周一次的两小时类似茶话会,非常好玩,每周有一个心理健康的主题,大家坐成一圈,用一个ice breaker的话题闲聊后,进入主题,边聊天边写作,中途再有一会儿的休息时间,泡个茶吃点小饼干,再回来继续聊下半场。是一个很棒的反思和释放的空间。
和室友每周一次打扫清洁完了之后出去吃早中饭来自我奖励,于是吃遍了住所附近的brunch,每吃一个地方就给它评分。
觉得图书馆太闷的时候,也喜欢找环境好的咖啡厅,点一个水学习一下午。
图书馆多远啊,要爬山一个巨大的坡(翻山越岭地去学习)。
学校非常机智地把健身房建在了图书馆对面,每次去图书馆就望着健身房,后来抵制不住诱惑就办了一张健身房的卡,去练瑜伽普拉提,
一年搬一次家啊,经常搬家之后就开始向往游牧民族的生活,目前正在实践断舍离,只留下生活的必需品,精神世界丰富就好。
#后记
也不知道说啥了,感兴趣就来找我聊天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