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一小步,人生改变一大步2018-08-02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如果自己不改变不行动,可能终会被“外界压力”打破;如果主动改变主动行动,从内打破,那收获的就是成长。而行动,不必贪多求快,哪怕是一小步,积累多了就成为一大步了。
聚焦小行动。如果我们成年后一直处于不变的环境当中,在缺乏刺激的情况下,我们的反应也会变得迟钝,对外界变化不敏感,成长停滞,很多被困住的人都希望看到一个清晰的路径或者价值,才愿意去行动,这样选择是对的吗?这样做有意义吗?在没有确定性的答案之前,就是连小小的一步也不敢往前迈进。多年前的畅销书《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很形象说明主动改变、行动两只小老鼠“嗅嗅”、“匆匆”和两个小矮人“哼哼”、“唧唧”,他们生活在一个迷宫里,奶酪是他们要追寻的东西。有一天,他们同时发现了奶酪突然不见了。嗅嗅,匆匆随变化而动,立刻穿上始终挂在脖子上的鞋子,开始出去再寻找,并很快就找到了更新鲜更丰富的奶酪:而两个小矮人哼哼和唧唧,面对变化却犹豫不决,烦恼丛生,始终无法接受奶酪已经消失的残酷现实。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唧唧终于冲破了思想的束缚,穿上久置不用的跑鞋,重新进入漆黑的迷宫,并最终找到了更多更好的奶酪,而哼哼却仍在郁郁寡欢、怨天尤人。嗅嗅,匆匆面对变化,是行动而不是坐等,我相信他们也不是一出去找马上就找到了,他们聪明之处在于坚持不断地行动去找,最终找到更多的奶酪。当然,我们不是说一行动就会有结果,而是抱着因上努力,果上随缘的心态去行动。至少,行动了,有体验的支撑,才能悟道,才能做得更好。
在个人成长建构师课程上,梁晓玲老师要我们思考课程航线设计如何推动行动一小步发生。我回想了下,发现推动我变化的小行动应该包括(1)自我觉察:打卡输出过程,每次课我都会输出一千多字左右长卡,对我来说就是自我诊断、自我体验变化过程。我会不断从过去找例外,治愈心底伤痛。(2)观影体验:从专业角度重新观看《心灵捕手》,有不一样的新鲜体验。(3)参加实践活动: 转换视角,由学习者转换为鼓励别人学习,感受台前台后气氛,教练与班务成员的思想碰撞,精彩纷呈。对我们的航线运营有直观的体验,收获比纯学理论、听课要多得多。
我很赞成梁晓玲老师说的:微小是很多人不能理解的,要么不变,要么就期望大变,这是大多数人的实际的行动路线图,但其实微小变化更容易驾驭,也更容易获得,这可以帮助我们保持自我效能的正向循环,用确定性的微小变化,演化成不确定性的各种可能性。生命就在那里,你变或不变,行动或不行动,决定权在你。行动了才会有不一样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