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莹:投入真研究,推动真发展 ——读《班级真活动,学生真发展》前
翻开这本书,读到了李教授激动人心的字句,看到了班主任们细致用心的记录,听到了谢主任深入浅出地剖析,想到了自己那段自觉践行“做、听、说、读、写”的岁月。是啊,如果没有班级的真活动,就不会有学生的真发展;如果没有投入真研究,也不会有师生的真成长。以下是自己读谢主任撰写的前言的几点感受:
一、真活动VS假班会
文中列举了刘老师的一节班会课和一次班会活动,在对比中我们发现,“友善是举手之劳”这节班会仅仅停留在说教讲理的层面上,学生被动卷入活动之中。整体而言,学生的参与度很低,参与面很窄。一节课下来,学生在思想意识上或许能够受到一些触动,但从深层次的角度看,学生独立思考的思维能力并没有实质性的提升。总的来说,这是一节可以被复制的班会课,是一节可以放在其他班级重新上的班会课,因为这一切都是可以通过精心的彩排展现出来的,也就是所谓的“假班会”。
而在“亲,今天你微笑了吗?”这个主题活动中,我们看到了学生在真实地开展调查、进行访谈、记录数据、分析原因,人人都有自己的任务,人人都可以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建议,领悟真实的感受。这次活动不仅仅改变了学生在思想上的认识,还促使学生在行动上发生了转变,更创设了一段独一无二的真实生活。
二、真发展VS假变化
无论什么学校,班主任每天都在接触学生,每周都在开展班会,每学期都在进行相关活动。但通过数据对比,实验学校与非实验学校在学生发展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对此,我并不感到惊讶,并且认为这些差异都是在情理之中。我认为,这二者之间的差异源自活动理念和实践方法的不同。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理念去指导,用不同的方法去实践,学生的发展领域会自然有所不同,学生的发展程度也必然各不一样。
每个班都有学生干部,学生干部的推选方式不同,将直接影响班级管理和班级建设。民主选举班干部可以促使学生提高参与班级事务的积极性,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推动班级民主建设。由老师指定学生干部,或是长期不进行干部轮换,班干部管理就只能流于机械式重复,而班级学生只能处于被动式管理的模式当中。
每个班级都会开展班级活动,如果班级活动由学生策划和实施,教师可以把策划权、组织权、评价权等还给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反思能力等,都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如果活动全由老师一手包办,学生将成为一群任人摆布的木偶,或是配合老师表演的演员。
每一个班主任都在推动班级发展。班主任用综合融通的观念去建设班级,能够有效地扩大学生的交往范围,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与家长之间、甚至是与社会人士之间的交往。不仅如此,综合融通的班级建设观念还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如:记忆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等。而保守封闭的班级管理只会束缚学生的思想,限制学生的发展。教师以为学生一天天在“成长”,孰不知,学生可能只是在“长身体”而已。
三、真研究=真成长
为了避免“假班会”的存在,杜绝学生“假变化”,我们需要投入真研究。研究学生的成长需要,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班级活动。研究学生的参与度,挖掘育人资源,提升育人效果。研究学生的交往体验,运用多种形式推动生生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等关系的发展。研究活动的过程环节,通过节点班会进行反思与重建。研究活动的系列结构,借助系列班会活动促成班级日常生活的变革。最终,促成师生在长期的真活动中获得真成长。
这是一本沉甸甸的书,浓缩了四年多来十多位班主任的380多次研讨活动;这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坚定地走在中国班级建设研究的道路之上;这是一段令人终生难忘的生活,无数个日夜真心真意的交往和全心全意的投入。以梦为马,不负韶华,这段共同探寻班主任发展和班级建设的旅程值得一生铭记。(深圳市光明区长圳学校 黄莹)
.com��Y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