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天 伏天是怎么回事,
狗大聪明为犬,犬大聪明为獒,不过狗也好,犬也好,獒也罢,它们都忠于主人,服从于主人,主人坐在哪儿,它就会在那儿俯身趴下,随侍在主人的身边,以示顺服,也即顺伏。
“伏”字从字形上看,它从人,从犬。 意思是:人如犬那样地匍伏着(这字的本义也有俯伏;趴下的意思。)。 “伏”又通“服”。屈服,顺从。承认罪行或失败 ;(如:伏老,自认年龄老,精力衰退;伏死,甘愿舍弃生命;伏低,承认自己的地位低下而向别人屈服;伏礼,伏(也是服)不是。认错;伏(同服)从(即服从);伏辜,就是服罪。还有潜藏,埋伏的意思。)。“伏”的意思还多--------
伏天的 “伏”在这里大约就是伏低,潜藏的意思。因为夏天的阴气较弱,阳气过旺,阴气就容易受到阳气逼迫,所以就只有屈服,顺从地藏伏在地的下面去,待夏天过了,阳气衰减,再慢慢地上升起来----人也一样要藏伏于凉爽之处以避暑热。
每年的伏天分为初、中、末,三个段,是为三伏。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因为阴气藏伏了,阳气就没了阴气的制约,便肆意上升,过旺的阳气便是暑热的根源。
初、中、末三个伏段,一共是三十天,有时也是四十天,今年的伏天就是四十天。三十天也好,四十天也好,这个数字是怎样算出来的?这就要从我们国家还没有采用国际上的公元纪年开始说起:那时候除了当时的统治者用他的年号纪年外,在民间多数是用农历纪年(小时候听说农历纪年叫旧历,公元记年称新历。) 。
农历纪年是用:
十天干(也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和十二地支(也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按顺序循环搭配组成的六十个组: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已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已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已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已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已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已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进行循环组合成为:甲子、乙丑、丙寅......一直到癸亥,这六十个组合,称为六十甲子, 六十甲子是中华民族最早、最大的发明创造。六十甲子最古老的用途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
古时候就用这六十甲子纪年。六十年是一个周期,人活到六十岁,就是一个甲子,也称花甲。
用六十甲子来纪年,就是从甲子年数到了癸亥年之后,又从甲子年开始----周而复始地纪下去。
又可以用它来纪月,只不过纪月就是六十个月合(折合)五年一个周期了。
还可以用它来纪日,纪日的周期短,为六十天一个周期。
也可以用它来纪时,纪时的周期就更短了,为五天一个周期。
年、月、日、时都是这60个组在循环。60在时间领域是个奇妙的数字。不但中国古人用60作为循环,在来自西方的计时法中,一分钟是60秒,一小时是60分钟。现在一天分为24个小时,这和中国传统的每天12个时辰(时辰也就是大时,两个小时为一个大时(即一个时辰),即白天六个时辰,晚上六个时辰。)对应,中国用5天作为时辰的大循环,所谓“五日一候”,共是60个时辰。
天干、地支和甲子的事说清楚了,再回来说伏天的天数可能就好懂一些了。小时候老听我妈妈说夏至三庚入伏,却懂不到是啥子意思,还把庚认为是更,于是便理解成,夏至到了,半夜三更就入伏了。
后来我买了一本万年历来看,那上面有用干支(就是天干和地支)纪日的,我才知道是夏至三庚入伏(天干是十天一循环,即在三个循环中才能碰到三个更日,也就是要在夏至过后的第三个更日才开始算入伏。)
再后来我又在新华大词典上看到了伏天的计算方法:
夏至过后的第三个庚日起到立秋之后的第二个庚日的头一天止,这两者之间的天数,便是伏天的天数了。
这个数可能是三十天、也可能是四十天。因为有些年的伏天是三十天,有些年的伏天是四十天,究竟是三十天或是四十天,就得用上面的方法算了。
也有一种简单一点的计算方法:
(1)、就是在夏至到立秋之间,如果出过四个庚日,那一年伏天的中伏便是三十天。
(2)、就是在夏至到立秋之间,如果出过五个庚日,那一年伏天的中伏便是四十天。
三十天的年份里:初、中、末伏的每一伏都是十天。 而四十天的年份里: 除中伏是二十天外,初、末两伏,每伏均为十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