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不出来的存在感
从小到大我们一直在“刷”存在感,只是“刷”的方式不同,还有那个时候“刷”不是今天这个含义。
婴儿的时候,我们会用哭喊、闹来“刷”自己的存在感,让父母、家人关注到自己的存在,可以满足我们说不出的吃喝拉撒的意愿和想抱抱的各种情感需要。
到了幼儿园,我们会经历种种不公平待遇,会和小朋友发生各种冲突,那么和老师的对抗、和小朋友的打斗就是另一种方式的存在感的表达。
上学了、工作了我们学会了表达存在感的技巧。有的人天生讨巧,所以在各种圈子里会混的游刃有余,自然的就有了存在感,有了存在感的人会获得一种安全感,表明自己在这个圈子里是有一席之地的;有的时候这种一席之地和金钱挂钩、有的时候和权力关联、有的时候看上去和什么都没关系,但是似乎也很重要。
还有一些人,从来就不擅长“刷”,只是该做什么就做什么,这类人可以分成二种:一种是本身内力强大,存在感对他来说不值一提,所以根本不会理会。还有一种是想要“存在感”,苦于不会“刷”,最终也只能羡慕人家怎么那么能“刷”?表面上都是不擅长“刷”,但是这两种人对待各种“刷”的心里态度却是截然不同的。
“存在感”是一直都有的,“刷”字也是一直都有,但是这两个词汇放在一起后的“刷存在感”是伴随着互联网,更确切的一点讲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物。
在此之前的存在感是存在于一个实实在在的圈子里或者行业中,是需要小心行事,小心维护才可以不断的增长,因为大家都直接或者间接的认识,“刷”的不好会适得其反,所以人们还是会斟酌、取舍、小心翼翼…
到了互联网时代,尤其是移动互联的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快了,传播的范围广了,最重要的是对象不特定了...因此动作尺度可以加大,经过短短几年的自由疯长“眼球效应”、“互联网思维”、“裂变”...等词汇让人们看到或者听到了“刷”的威力或者魅力。因此这两个词组合起来后成了移动互联时代的流行语——“刷存在感”。
如此纷乱的“刷”,刷的是什么呢,如果可以静下心来,我们可以认真的思考一下。
“存在”和"感"本身是一对矛盾,“存在”在我们普遍的理解中就是实实在在的,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感”就是感觉,属于意识领域的,看不见、摸不着。这样的一组词组合在一起,就是“实实在在的感觉”。
从文意上看,不管是什么样的修饰词,都改变不了“感”的核心概念,看不见,摸不着!
既然是感觉,那就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了,因为感觉的那把尺子就在你自己的脑海或者心里,只是你的尺度放的越低,你吸引到的眼球可能越多,“眼球”在你这里瞄了一眼,“感觉”却在那个眼球的背后,也许是赞赏、也许是无奈、也许是鄙视...其实都和你无关。
“刷”到的只是眼球,而不是感觉!更不是什么“存在感”
如果眼球可以产生效益、可以产生价值,那么我们“刷”到眼球也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存在感”一直就在那里,你刷或者不刷,他就在你的心里,不因为眼球的增加而增加,也不会因为眼球的减少而减少,完全取决于你对自我价值的认知,你的自我价值只能靠你自己赋能,和眼球无关!
如果你有了对自己“存在感”的绝对认知,并找到了提升的方法,有没有互联网,有没有眼球,你都是那个实实在在的存在。
如果你的思维还是逆向的,需要靠“刷”眼球来求证自己的“存在感”,那么总有一天你会被不断降低的尺度淹没了自己...
因为存在感是刷不出来的!
有点绕,但是觉得这个话题非常有意思,值得讨论,犹豫之间还是发布了,欢迎拍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