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里的文化

2023-03-14  本文已影响0人  逍遥洪七公

前几天,买了一套《枕上诗书》。

里边写的是古诗词里的故事。从诗经开始,到元曲结束。每一个朝代,都有不同的诗歌代表文体。

无数的诗人,在历史上把自己的情愫寄存于一纸墨色中,多少往日封存在长篇短章里。在错落的诗行间,在起伏的音韵中,中华文化始终熠熠生辉。

晚风吹开盛唐的帘栊,入眼是李白的月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可想像出来一个美妙的场景:月色依旧如流动的小溪,在林间的空地上悠悠流淌。静谧的夜晚,诗人抬起头,朝着故乡的方向,陷入沉思。家乡的月光,不远万里流淌在长安的街头,流淌在诗人的窗前,带来了亲人的消息。

或者,偶来的几声鸟鸣也是入梦的歌谣,正如那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一字一句将万千山水绘遍,一行一章将千古星辰摇落,诗人笔下的河山好景总令人动容。无论是篁竹飒飒的空山,还是芙蓉灿灿的辛夷坞,都是人们心驰的桃源。对恬淡安适生活的向往深植于我们的血脉中,民族文化中的静美总能带来慰籍。

走向北宋的边塞江城,遥闻范仲淹立于风中举杯唱和。“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边关将士们因为没有建功立业,无法归乡。那种怅惘,那种失落,在一杯杯的浊酒里,浸泡……

苏轼在“乌台诗案”后,被贬岭南,但是他的豁达乐观让他在荒僻的岭南闲啖荔枝也为乐,在老迈之时仍愿相信人生能再少,将一路颠沛过的寓所都变作心安之处,持平和之心待世间不平事。

苏轼带领着密州的百姓去打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虽然被贬官,但是他的一颗爱国之心依然不变。

回望南宋的烽烟,熠熠生辉的是陆游的宝剑,稼轩的金戈。面对山河日下的时局,陆游在临告别人间之际,依然不忘了国家的失地,告诉儿孙长叹:“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一颗爱国的心,在历史的天空仿佛最明亮的星,照出文人墨客坚定的爱国情。从英姿勃发到垂垂暮年,陆游心中的一腔热血从未凉却,即使“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这份对故园的深爱与责任,在中华大地上生生不息。兴衰有时,但只要爱国深情在,便无惧世事沧桑。

元朝的天历二年,也就是公元1329年,因为关中发生严重的旱灾,张养浩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赈济灾民。他亲眼目睹了深重的灾难,不由得挥笔写下:“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表现了它对百姓的深切同情。

时光逾千年,人生代代无穷已,总有新词唱今朝。诗词文化,就在这传承中流转不息。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