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鉴收藏》篇

藏海雅事之--漫谈关于初涉收藏这件事情

2023-12-14  本文已影响0人  杜老倌侠客居70后欢喜写作

        当我走过37年的生命旅途以后,让我逐渐地弄明白这样的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就是--不管是身处在何种社会阶层里面的个人或人群,一个人想要做好“某些人事物情”的话,既并不是说随随便便就可以去做好它的,也并不是说就可以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定的成因与因素时才会去操作的,操作者还极其有可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去回顾一下自己热爱收藏到底是起始于何时呢?!我发觉自己涉入收藏领域的时间,就是在1993年春季的时候,我也是在潜移默化当中,渐渐地喜欢上收藏,最初欢喜集邮和收藏普通流通纪念币。

        现在想想,是有如下的七个主要因素让我逐渐喜欢上收藏。

        第一个因素就是:至今为止依旧让我都难以去忘记掉的一件事情就是--在我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当时的班主任是郭燕楠先生(女),她是专门教授国文课程的,曾学过一篇《我爱集邮》的经典美文,被作者那优美流畅的文笔和内容给深深地吸引住哦,我还记得作者在文章当中,有去描述过一套8枚T43西游记的邮票,加之当时的班主任郭先生也要求全班同学向作者学习,撰写一篇与之相关的文章。

        不仅是如此哩,郭先生为防止有同学作弊,明明没有集邮方面的爱好,谎称自己是有这个爱好的,就要求在学习撰写这篇文章之前,把集邮册带给她看看,在当时我们班一共有60位同学,就有40位同学是有集邮方面的爱好的,还把集邮册带给先生和同学看看的。

        撰写像集邮一类的文章,时间就是在20世纪的1992年,我至今为止依旧还能清楚地去记得这样的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就是--当时就有少部分的同学向郭燕楠先生给过一条建议与意见的,这条建议与意见就是--就是不愿意去撰写像集邮类别的文章,人数还达到20位同学,之所以要这样来做,就是像这些同学,在自己的家里面,没有任何一个家庭成员热衷于收藏邮票,其他收藏方面的爱好也同样是没有的,自己对于搞集邮收藏不懂得的,也是撰写不好这一类文章的,与此同时我也是包括在其间的,也是有提过这项建议与意见的,很可惜的一件事情就是被班主任否决,要全班同学都要写这篇文章。

        要是没有去记错的话,在我读小学六年级的时候,一共有四个班级,每个班级总共有60名同学,在四个班级当中,也只在我的班级六年级(2)班,去撰写过关于集邮的文章,其他班级是不撰写的。

        现在让我回过头来看看这件事情,之所以当时的郭先生会要求我们去撰写像“集邮”或像“各种收藏类别”的文章,很有可能就是像这样的一类写作题材是属于比较新颖的,希望学生对各种类型的题材,都能去有所接触与了解,多多少少能撰写这类文章,以后要是碰到期末考试的时候,要是再遭遇到此类文章的时候,就不会去犯怵。

        第二个因素就是:记得,在20世纪的80年代中后期,我家拥有一台“飞跃”牌18寸彩色电视机,在某一个星期五的下午,等我做好功课闲来无所事事时,看到过一部由著名导演桑弧执导的电影,这部电影的名字就是叫作《邮缘》,一直要等到我读初中二三年级的时候,才让我知道并弄明白这样的一件事情,影片当中的男主角是由电影《庐山恋》的男主角郭凯敏扮演的,女主角则是闻名上海滩乃至于全国,“燕子姐姐讲故事”的陈燕华扮演的,这部影片主要讲述的一个内容就是:上海年轻工人丁大森和女邮递员周芹之间一段饶有情趣的故事,男主角因为逐渐地喜欢上女邮递员、对女邮递员产生好感,从而又爱上集邮,因为“十年文革动乱”的缘故,男主角丁大森没有好好地读书,在集邮的过程中还要不懂装懂,为此闹出过不少的笑话,让大家贻笑大方,后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错误之后,激发求知欲……

        第三个因素就是: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当我的年龄走过实足16岁以后,时间就是在20世纪90年代的1993年,对于像“集邮”这件事情来说吧,在当时,它就是属于挺时髦的一件事情,而且集邮的人群也是蛮多的。不仅是如此,就在当时的时候,我还发现--只要是和我的年龄相差不多的、同班学友以及周围的邻居,也同样是比较欢喜集邮的。而且像这一类同学,他们或她们也会欢喜上集邮这件事情,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受到自己家里的家长,或者更年长的长辈的影响,家长或更年长的长辈是欢喜集邮这件事情的,这些家长或长辈,也是支持小辈搞集邮的,前提条件就是不能影响到学习。

        譬如说:在我的小学同班同学当中,像柴莉莉、倪露和马杰等人,是欢喜集邮这件事情的,在我周围的邻居当中,像瞿玉民、陆逸飞【备注:名字音译。】等人同样是喜欢集邮,也渐渐地对我有所影响,小学毕业升至初中以后,倪露和瞿玉民成为同班同学,他俩见我把自己的多数零花钱,都是花费在打电子游戏机上,而且水平也不是很好,就曾规劝我与其把钱都花在打游戏机上,还不如和我们一起来集邮吧,集邮,既可以寓教于乐增长各方面的知识;搞集邮还可以升值保值哦;更可以结交到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反正就是属于好处多多啦……

        第四个因素就是:据我所知道并了解到的情况,就在那个时候的上海这座城市,在我的四周围,以及对于身处在那个时期,绝大多数的上海青少年来说吧,或多或少都是爱好集邮这件事情的,像集邮的队伍、人群和热潮,真的可以说是如火如荼不在少数的,在我的上面还有一个大我五岁的亲大哥陆明,他同样也是欢喜集邮这件事情的,也是在潜移默化当中逐渐地影响到我。我的亲大哥还对我说过这样的一段话哦,他之所以也会逐渐地欢喜上集邮这件事情,同样是受到他一帮子“出窠兄弟”潜移默化地影响之下,也逐渐地欢喜上集邮这件事情的。【备注:像词汇“出窠兄弟”是沪语方言,它的意思就是说:既是指一起长大的异姓兄弟,也是指从小一起玩到大的好兄弟。】

        第五个方面就是:我还记得那是在1993年的春夏之际,家父陆吉良的好朋友夏伟强先生,得知家中有小辈有欢喜集邮这件事情,来我们家做客谈事情的时候,曾特意赠送给我一枚J150纪念大龙邮票发行110周年小型张,其面值为3元。就是因为在邮票的票面上涂有金粉,因此说这套邮票是不太容易保存的,要是说保存不得当的话,时间一长,金粉既会发黑,又会掉金粉的。不过,尽管是这个样子,据说在当时,【注解:是指在20世纪90年代的初期。】这套邮票绝对是属于紧俏商品,并不是每位集邮爱好者都能拥有此套邮票,有许多集邮爱好者们,都趋之若鹜地想拥有这样一套邮票,在当时还有这样的一种说法,说集邮爱好者没有这枚邮票,就不算是一个集邮者,在我所在城市上海卢工邮币卡交易交换市场,当时被爆炒到13.5元一套。

        第六个方面就是:我的三姨妈倪金英、两位表哥朱琪和朱彬曾经和我们是居住在同一个城镇上面的,我或多或少就有受到过这两位表哥的影响哦。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后期至90年代中后期的时候,两位表哥也同样是欢喜集邮这件事情的,他们两个人所收藏的邮票,是带有中文纪特两个字的邮票,从纪1到纪24,从特1到特75,每一套都有、还给我看过的,其他方面的邮票则是不去收藏的。他们两个人还对我说过,你个人若真心欢喜集邮这件事情的话,个人只要去收藏带有“纪”“特”两个字的邮票就好,这类邮票是最具有保值增值空间的,其他邮票是不需要收藏的……

        第七个方面就是:家父陆吉良这一生因为从事金融工作的缘故,时间一长久而久之,因为和工作有关系,从而又特别喜欢去收藏新中国各个时期所发行的、各式各样的流通纪念币、纸币和某一类贵重金属金银纪念币,也同样是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之下,对我以及我的亲大哥多多少少产生一定的影响,也让我们兄弟俩欢喜上钱币收藏。

        至少也要等到我走过“弱冠之年”以后,才让我想明白这样的一件事情哦,这件事情就是--我之所以也会逐渐地欢喜收藏各式各样的收藏品,或多或少就是受到过上述七个方面的影响。在其中我就是因为通过撰写像或集邮类别的文章,或其他收藏类别的文章,个人只有深入其间以后,爱上搞收藏,懂得各种收藏以后,才有可能去撰写好这一类文章的,要不然的话,个人是撰写不好这一类文章的。

        从1993年春季开始,我逐渐地欢喜收藏这件事情,在最初的时候,也只是欢喜收藏邮票与钱币,其他方面的收藏则是不感兴趣的。

        到后来,既伴随着自己的年龄不断地增长起来以后;还伴随着自己在收藏方面的知识不断地增多起来以后;更同样伴随着自己各式各样的经历也紧跟着增多增厚起来以后;让我知道在收藏的领域里面,不单单是只有邮票和钱币,又让我欢喜上其他收藏,凡和中华文化、中华文明有关系的收藏品,多少都有收藏的,我又陆陆续续地欢喜收藏“小人书”“纸币”“藏书票”“各种收藏类地铁磁卡”……

      【备注:①:文章为作者原创;②:各种收藏类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上;③:最后一张邮票图片乃是作者的收藏品;④:万分感谢原创图片。】

        杜老倌侠客居(陆伟)写于2014年11月22日星期六下午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