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历史

还原真实《道德经》,从帛书《老子》开始(三)

2018-07-31  本文已影响37人  道一虚白

引言: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甲、乙本(合称帛本《老子》),距今2000多年的历史;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楚墓中又出土了一个更早的竹简本《老子》,通过比对,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本《老子》,也就是后人常说的《道德经》或者《老子五千言》,是至今世人篡改最少的版本。

中国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高明先生,通过对上百种世传版本《道德经》研究,以及结合上百位学者对《道德经》的注释,采用历史文献学得出一个结论:王弼本《道德经》(简称王本或王弼本)最接近帛书《老子》的原貌,世传版本《道德经》经后人篡改,流传至今已经严重失真。

本文接前篇继续整理注释,《道德经》今本第四十一章(注:今本第四十章与第四十一章顺序颠倒,经研究,帛书《老子》顺序正确),帛书《老子》第三章如下:

甲本:此章经文大量残毁,仅留乙本最后一句“道”和“善”二字。

乙本:上【士闻】道,堇(勤)能用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昧),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德如浴(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禺(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天象无刑(形),道褒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王本: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如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心得体会:

1、今本《道德经》四十一章与四十章顺序颠倒,以致后人多怀疑这两章有些语义不顺畅,帛本《老子》的出土,证明了确实存在这个问题,今按《帛书》老子原文顺序进行分章,语义通顺很多。

2、“若存若亡”中“亡”字同“忘”,含义为“忘记”。

3、“是以有建言之曰”比世传版本语义清晰,翻译起来不容易出现谬误。

4、“夷道如类”中“类”字同“戾”,含义为“不平”,与“夷”词义相反,与上文衔接,翻译为“平坦的道好像不平坦。”

5、"大白如辱”中“辱”字的含义为污垢,与“大白”词义相反。

6,“建德如偷”中“偷”字不好理解,帛本此字遗失,版本不同,字义各不相同,有“输”、有“渝”、有“揄”等,今按王本“偷”,含义为“盗”。

7、“大器免成”被后人传讹为“大器晚成”,一字之差,谬之千里。与本章衔接不上,也不符合老子原义。“大器免成”含义为“神器没有形成的过程,天然存在”。

8、王本“道隐无名”应为“道褒无名”,意思是道广博宏大,无法用语言形容。

9、王本“善贷且成”应为“善始且善成”,含义为善始善终,特指“道”从一而终,符合老子原义。

依据高明先生《帛书老子校注》分析论证(详见原著),结合本人心得体会,整理《心本》第三章如下:

心本: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昧,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褒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心本》第三章白话文翻译如下:

上士听闻道,努力去得道,中士听闻道,有时候记得,有时候忘掉。下士听闻道,大笑不信。不被下士嘲笑,就不能称为“道”。所以有格言说:光明的道好像很昏暗,前进的道好像在倒退,平坦的道好像很曲折。上德如山谷一样卑下包容,极致的白好像存有黑垢。深厚的德好像德不足,刚健的德好像偷东西一样,纯正的品质好像有污点。极致的“方”好像看不见边角,极致的“器具”好像自然存在,极致的音乐好像没有声音,极致的景象好像不存在形状,道广博宏大,无法用语言形容。因此唯有道,善始善终,从一而终。

《心本》第三章翻译完,此章中心思想:大道无名,善始善终。

《心本》第四章待续,如有不同想法,请留言交流,共同悟道,道法自然。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