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张火车票的思考

2019-09-21  本文已影响0人  阿轩的未来简史

这两天听薛兆丰老师的经济学课,围绕价格主题,其中一章说到一张小小的火车票,就像一块检验一个人是否既具备经济学思维,又能贯彻应用于实际,不受个人利益和感性思维影响的试金石。

薛老师因为在很多年前写过相关的文章,主张春运火车票应该涨价,从此被骂了十七年。乍一听大多数人都会想问,为啥,凭啥,涨价就能解决问题?好处比坏处多?

首先必须清晰认知的很重要的一点是,价格是一个信号,是影响商品价值的综合因素的指标。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火车票的价格是一个已经包含所有市场信息后的结果,单独以某一个因素来作为调整价格高低的因素,都有失公允。

比如大家特别爱诟病的春运火车票涨价问题,觉得春运的时候,火车票不该涨价,在大多数人心里,觉得春运火车有某种类似于使命感的意义,不该拿市场经济去衡量,应该满足人们的情感因素,进行价格管制,不随着市场涨价,从而让大家不用为了高昂的票价发愁,可以高高兴兴地回家过年。

然而在现实中,这根本不可能发生。无论人们在主观上如何认定火车票是不是商品,火车票就是商品,总量有限,有稀缺属性。

火车运力有限,而人们的需求却可以随时增长。价格当然可以人为操控,但当价格这一环节上的竞争成本不变,过剩的需求势必导致竞争转移到其他渠道,比如找人,托关系,但这仍然是需要成本的。也就是说,为了在稀缺状态下获得产品,如果不让大家在价格战场上竞争,势必会催生出许许多多周边的战场,其结果仍然是愿意付出更高成本的人获得车票,战场繁多,更不利于管理,而且可能你怎么输的都不知道,相对而言,价格战场才是最公开透明,最公正的战场。

薛老师有一个关于价格的类比,非常贴切:

> 这好比你管不住温度,却非要去管温度计一样荒唐。

就像人们控制不了市场价格,对火车票涨价的现实不满意,没有去关心和理解价格变化背后的综合因素,而是人为的修改「温度计」,捂住「温度计」,表面上看价格被控制住了,但背后的力量依然还在,一定会在其他方面表现出来。

所以,刻意不把商品当商品,势必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经过这番学习和思考,也让我意识到,看清并理解了事物本质,才能破除直觉思维、感性思维,也就不会盲从于他人看似合理的观点。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