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的反差,在于经济,更在于精神
观完整部影片,我更喜欢第三段,与矿工的问答上。矿工与其妻子在镜头面前的畏畏缩缩,面对提问的不好意思,愈显得其身份的卑微,心理上的卑微。
造成这种看法的我觉得是人面对于新生事物的好奇,与新生事物的比较造成的。当一个人穿着洋气,拿着一台当地人几乎都没见过的相机出现在他们面前的时候,这种巨大的反差油然而生,一种放佛没见过世面一样的神态呈现在他们脸上。中国改革开放,东西部、农村与城市发展的不平衡,总会造就出种种巨大的反差。即便是现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现在,三线城市与一线城市之间依然有如鸿沟阻隔着。
当我拿着相机回老家农村去拍照的时候,总会有人以一种看陌生动物的眼神盯着你。小孩会赶紧凑近了让你帮拍一张,大人们想接近却又不好意思,即便是面对镜头似乎也变得生涩起来,与矿工的神态何其相似。
山西人民在探讨着温饱问题的时候,马可却在探究着无用的东西。马可对于无用的理解:所有人都在追求有用,做个有用的人,造个有用的物件,买个有用的东西,是否有用甚至已成为我们故事的前提,但眼前的有用与未来的价值常常不同,我想做些眼前未必有用但以后会有价值的事,我想把人们眼中无用的东西变得有用,我想人们不再以是否有用作为取舍的原则。我喜欢无用,才能赋予它新的价值。价值从不在物件本身,而在使用的人。
这就是巨大的反差,廉价的成衣压迫着裁缝转行,而设计师却认为要回归本源,一针一线才能赋予它的生命。这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差距,更是精神层面上的差距。当然往往前者决定着后者,正如人们所说的,没有钱,你考虑什么精神享受。现实中经济确实在制约着你精神上的享受。
无用反映着整个时代的诟病,人人都能够从中解读出什么,当然人人都不知道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类似于诡异的光。
但有时候这些含义,这些宏大的形而上的观点并不能掩饰着整部电影的乏味无聊。
一个成衣加工厂,没有任何情节旁白,从头都是采集着生活画面,看得人一头雾水。第二讲马可那段还好,起码能让人理清思路,起码是让人知道这是介绍无用这一系列品牌。第三段也显得十分冗长,裁缝店竟然可以穿插这么多次,实在让人无感。
或许,作者是想从一点上证明这部纪录片是无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