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 4(22)
今日学习《医学通识50讲》第4章,需要重新认知的疾病 22.医源性损害:制度才能让它最小化。
医院会带来各种各样的损害,并不是所有的损害,都是医源性损害。
比如用自己的精子给不孕女性做人工授精,那是犯罪,不是医源性损害。
比如开胸大手术,需要打开胸腔,甚至拆掉了肋骨,这是治疗的代价,同样不是医源性损害。
医源性损害的定义是,由于医疗人员的言谈操作行为不慎,以及医疗相关操作的副作用,而造成患者生理或心理上的损伤。
第1类医院性损害,医疗事故。
比如,把纱布留在病人肚子里;比如没有遵守操作制度而引起的传染病等;比如因为技术水平不高,诊疗经验不足所致的错误治疗等。
医疗事故最容易出现在手术或者操作环节,又分为技术事故和责任事故。不论哪种问题,一定能找到系统原因和漏洞,所以用流程和制度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个人差错。
比如现在医生开药,必须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电脑会自动审核,减少了手写开错药的可能;
比如,现在护士配药,有静脉用药配置中心,避免病房中操作带来的污染……
第2类医源性损害,医疗局限性的代价。
比如文中最开始所提到的梁启超案例,医生将良性的肿瘤当成癌症切除肾。即便是在今天,肾脏的良性肿瘤和癌症人难以区分,这个手术恐怕还是在所难免,这就是医疗局限性所带来的医源性损害。
每个时代都有着认知局限,这种认知局限会给病人带来损害,它发生的比例远远大于医疗事故,要通过整体认知水平的提高来降低。
比如,20~30年代,常用的氨基甙类抗生素,链霉素,庆大霉素的副作用,导致某些基因突变的孩子耳聋。是当时医疗认知的局限,如今已经很少用了。
比如,19世纪人们不知道细菌的存在,也就没有消毒的概念,当时,维也纳总医院产妇死亡率高达10%以上,而后某位医生发现,只要做到用含氯的消毒液洗手,死亡率减少到之前的1/6。
治疗是一把双刃剑,需要通过提高人们整体认知水平来降低。
✨薄世宁:最大的伤害,是否认伤害的存在。
️截取课后精选留言三则:
1,今天老师的课,给我两个认知:
1.)医源性损害难以根除。它的问题主要原因包括临床医疗工作的艰难复杂性,医务人员个人知识经验不足,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够强,外界社会因素的千扰,病人的特异性等。医源性损害甚至不会因医学的发展而消失,任何公认有效的治疗手段都不是百分百无害,都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的不良后果。即使是像青霉素过敏反应那样众所周知的情况,也难免在皮试时发生严重的医源性不良后果(过敏性休克)。
2.)提高整体认知水平是降低医源性损害有效手段。这还表现在患者及其家属身上,在我们生活中更多发生这样的现象:比如病人因种种原因叙述病情不清,用词不当或隐瞒病情,未被医生察觉;查体时病人不合作,导致体征未被发现;病人以各种方法制造伪病,未被识破,因而发生治疗错误,导致不良后果。比如病人听信亲友或其他无关人员的传言,自行改变药量,停药或改用其他不恰当方法,且未告知医生,导致不良后果。比如听信江湖游医欺骗,胡乱治疗,且否定有效正规治疗。这也是另类的医源性损害。
2,通过网上查了关于梁启超是怎么死的,真切体会到薄世宁老师课下最后的总结:“最大伤害是否认伤害的存在。”
这个无法否认的伤害就是对医学本身、医生和患者的伤害。
梁启超的死,都过去了近百年,可网上的最佳答案还是协和医院割错了肾,把好肾切了,留下了坏肾,是医疗事故。学了医学通识的人用脚想也会发现逻辑上不通:看到好的肾回切下来吗?会有肿瘤的良性、恶性生理报告吗?再讲到前面课上讲的医院制指南、流程,用来减少犯错程序,在协和没有吗?
总总迹象表明这已经不是在讨论梁启超的死因,而是做道德评判,在批评协和医院、医生,当年的诗人徐志摩也未曾免俗,在《晨报副镌》上也对此事提出了批评。可实际受伤害最大却是医学本身、医生和患者本人。
在医学通识不普及的当年和今天,这个最大伤害依然存在,要不然怎么还会出现19年年底北京市朝阳区民航总医院一名医生遭犯罪嫌疑人刺死那样的伤害。真希望通过如今的新型新冠病毒疫情,大家看到了医护人员圣神,以及医学通识的普及,能使这个最大伤害会逐渐变小。
3,承认医院能带来损害是一种勇气。
医源性损害分为医疗事故和医疗局限性的代价。任何事情,都有价码,都有代价,只是在医疗这件事情上,我们的代价是生命,所以被看得无比重要。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其实我们应该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也要做好选择。比如现在不运动,不健康的饮食,会导致身体自我修复能力下降比常规的会快一些。而这个代价就是,在发病之后,生存概率较小。
所以现在的每一个行动选择,都有未来我们要承担的代价。
听医学通识,让我有了一颗想运动的心,并且开始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