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期练笔

以《过秦论》试析贾谊的文采气势与 思想抱负

2019-06-15  本文已影响4人  一陆同行

一六曾启杰

       近日,在课堂上学习了汉代贾谊所著的《过秦论》,有感而发。《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全文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此文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是一组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

    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建立了第一个中央制国家,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之业也”,不料却二世而亡,短暂得如同的历史夜空中一瞬即逝的流星。但秦王朝的失败却也在另一方面浇灌了一朵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奇葩——西汉散文。通过吸取秦王朝的经验教训,思考如何巩固新兴和建立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并也因此出现了一批关注社会现实,才华横溢的文人。年轻的贾谊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西汉文帝时代,是汉代所谓的“太平盛世”,即“文景之治”的前期。贾谊以他敏锐的洞察力,透过表象,看到了西汉王朝潜伏的危机。当时,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逼使农民破产流亡,苛重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也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国内封建割据与中央集权的矛盾、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矛盾以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都日益加剧,统治者的地位有动摇的危险。[6]

为了调和各种矛盾,使西汉王朝长治久安,贾谊在《陈政事疏》《论积贮疏》以及《过秦论》等著名的政论文中向汉室提出了不少改革时弊的政治主张。本文就是以劝诫的口气,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秦王朝政治的成败得失,为汉文帝改革政治提供借鉴。在谈到写作目的时,贾谊说过他之所以要“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主张“去就有序,变化因时”,其目的是求得“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下篇)。《过秦论》一文总结秦朝兴亡的教训,实为昭汉之过。                      ——百度百科

  贾谊,洛阳人。十八岁以能诵诗书属文为人所知,二十余岁被汉文帝召为博士。提出“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针砭时弊,深受汉文帝赏识,后力主改革被贬长沙。因做太子太傅,太子意外堕马而死,郁郁而终,卒年三十三岁。

  贾谊的文章明显带有汉赋的风格,善用夸张和渲染,行文中多用对偶排比,读来铿锵有力,文辞优美,论证严密,宛如天成,令人信服。《过秦论》是贾谊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论秦得失的名篇。

明代何焯曾评论《过秦论》行文之美:“自首至尾,动荡,如鲸鱼暴鳞于皎日之中,烛天耀海。”

作者善于运用大量的铺排和夸张渲染,形成语感之势。如上篇的第二段中:“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以及后文:“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均营造了极为壮观的气势,使整篇文章如同惊涛飞瀑,一倾而出。

  贾谊也擅用排比对偶:如第一段中的“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四句,其中的“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上都是同义;而“天下”、“宇内”、“四海”和“八荒”,也基本都是同一个意思。再如第三段中“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五句,“御宇内”、“亡诸侯”、“制六合”、“鞭笞天下”、“威振四海”意思也都差不多,说了五遍,乍一读可能会让人觉得虽然辞藻华丽、气势宏大,却不免有些重复,但如果只留下一句,删掉其他,那么读起来的感人效果就大不相同了。

  作品中一系列关联词、语气词的运用使文章给人一种蝉联不绝、周回反复、一唱三叹的无穷韵味,这也是构成文章感情气势的因素之一。如上篇中的最后一段:“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以及“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前面六个“也”字句,一气而下,势如破竹,而后用“然而”两字蓦地兜住,如横截奔马,再用一个“何也”的反问句停顿,最后“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千古结论喷涌而出。

        贾谊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最初的形象是与屈原联系在一起的。《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作辞讽谏,以争义。《离骚》有之,作《屈原贾生列传》。”单从太史公作《史记》的编排顺序这一点来看,将贾谊与屈原相提并论,不仅仅是因为二者文采斐然,更重要的是二者具有身的相似性。屈原一生怀才不遇,虽有爱国热情,积极致力于楚国利益,但因谗言,致使其被怀王疏远,两次贬谪流放。在放逐过程中,对楚国前途的担忧之情和对自己所受不公平待遇的愤懑之情只有通过诗歌的形式的表达;而贾谊在汉初空有一腔爱国热情却不被重用,只能通过著书的形式向国君表达自己的看法认识,借此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过秦论》中,贾谊就通过总结秦亡的教训,表现了其浓烈的忧患意识,历史责任感和现实感跃然纸上。

       斯人已去,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贾谊也不过苍海一粟。但是与屈原齐名的他,其文采及思想深度至今仍熠熠生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