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北京的故事
我叫永城,现在在北京写小说。我写的故事大多掺杂着我的经历,这些经历是我写作的重要灵感来源。
我是北京出生的,大学在清华机械工程系念了两年,94年转学去了密歇根大学。那是个常年冰封的地方,冬天有七个月,最冷零下五十度。下雪的时候别人都开车,我骑一辆20美元买来的二手自行车,每天在寒风中骑40分钟。美国汽车没见识过这种,都不敢超我,也不敢按喇叭,有一次我快到学校才发现身后跟着长长的车队。
97年本科毕业去了加州,在斯坦福念自动控制和机器人专业,我的课题是一个军方项目:雨林作战机器人。即运用仿生学原理,研制昆虫机器人,可以拍照、窃听甚至引爆地雷等。所以我在实验室养了一大缸子蟑螂,不是咱们平时常见那种,而是从亚马逊雨林里抓回来的,每只能有小孩鞋那么大!
其实我2001年就开始写作了,那时候写的都是留学生活,因为那个年代出国留学还比较艰辛,所以会有很多深刻的感触。
我叫永城,现在在北京写小说刚转到密歇根大学时,我有份微薄的奖学金,主要能负担学费,但生活费全得靠自己。起初身上只带了200美元,所以找了个政府安置孤寡老人的房子,租在地下室,每月房租150块。为了保障生活,我同时打了四份工,其中一家中餐馆的老板是香港人,服务生则多是广东、福建的偷渡客。因为听不懂广东话,还分不清芥蓝一类的绿叶菜和各种鱼,天天挨骂。这一下子从国内的象牙塔尖,掉到美国的社会底层,落差很大。
从斯坦福毕业后,我在硅谷工作了5年,做机器人工程师。2003年回到北京,是公司派来的。我20岁就出国了,所以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受西方影响很大,刚回来特别不适应。不敢过马路,也会因为别人排队加塞儿而吵架,对很多东西都看不惯,这挑毛病那挑毛病,现在想想那时候的自己就是大家眼中烦人的“海龟”吧?
03年房价还很平常,我在北京买了间小房子,请了一个小装修队来装修。我每天下班就买很多吃的跟师傅们一起吃,我也会听他们的建议,他们说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我基本都同意。朋友说我有病,自己买的房子想怎么装就怎么装,应该自己说了算啊!可我觉得,相信专业者,尊重别人,既是美德也能成事儿。
911之后,我们公司所处的市场就不太景气了,公司决定撤出中国大陆,并要求我回美国。说心里话,我真的不太喜欢工程师这个职业,所以思忖再三选择辞职,这一下子“海龟”就变成了“海带”。后来我做了3年左右的口译,在当时收入还是不错的,按小时收费,而且不用坐班,很自由,不过这让我变得很“宅”,打死不愿出门那种。
作为一名严重偏科的工科生,我心里却始终有个作家梦,口译的工作不能促使我去体验最真实的生活,不能给我提供创作的素材,所以我选择重回职场。那也是一家外企,专门做商业调查,我因此成了一名职业的反欺诈调查师。在中国,这是一个很新鲜的职业,但在华尔街40多年前就有了。它有点类似商业领域的“侦探”,帮助客户做商业调查,以防恶意并购等等。比如,A公司会找一个自己的人“乔装打扮”去做这个事情,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替B公司(客户)去调查这个购买股票的人的背景和相关信息。有点类似反间谍侦查的意思,其实现代商业竞争中有很多类似的事情。
这个工作我做了8年左右,中间有一些特别惊心动魄的经历。比如一年春天,我去东京调查一个后来定性的国际大诈骗犯,行动前半小时才被日本同事告知,那人有当地黑帮背景,也许会有枪械,让我做好准备。我思来想去,能做的也只是给好友发发电邮,当时一瞬间觉得,这就算是遗嘱吧,我还记得当时正是赏樱花的季节,有点凄美。还有一次,去东北的黑工厂帮助客户解决纠纷,结果被老板关在厂房里。那老板对我说:我没有能力决定你哪天生,但有办法决定你哪天死。
这些都是工作带给我的经历,8年时间,我积累了大量的案例,我觉得这都是非常好的素材!没多久我就开始动笔写商战类型的小说,一写就是几十万字。我目前的创作基本都带一些调查、推理或者科幻意味,这些都是基于我多年的求学、研究和从业经历。我觉得有素材积累才能写出好故事。当然,文学也需要艺术加工,更需要想象力和情怀,这样才能实现升华。
只不过,没有经历,靠什么想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