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风吹稻花》之韵,识贤相娄师德风骨
这两天在读陈红旭的《风吹稻花》,虽然我对作者不熟悉,对作者所描述的原阳不熟悉,但对农村比较熟悉。
看第一遍的时候,我只看到了书中提到了唐代名相娄师德,说他是原阳县人。再读的时候,娄师德这个恰似历史长河中一颗蒙尘的明珠,其故事如磁石般吸引我,驱使我深入探寻这位贤相的传奇人生。
娄师德出身于河南原阳,中原大地深厚的文化积淀,赋予他独特的精神气质。他自幼饱读诗书,深受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熏陶,养成了宽厚仁和、谦逊自持、严于律己的品格。这种品格贯穿其一生,成为他立身朝堂、济世安民的精神支柱。
在风云变幻的朝堂之上,娄师德留下了许多令人称道的佳话。据《新唐书》记载,娄师德与李昭德同朝为官时,因年事已高且体态丰腴,行动颇为迟缓。一次出行途中,李昭德因等候不及,不耐烦地斥他为“田舍夫”。在等级森严的唐代,这样的称呼极具侮辱性。然而,娄师德并未面露愠色,反而笑着回应:“我若不是乡巴佬,那谁是呢?”短短一语,尽显豁达胸襟。他以自嘲消解矛盾,既保全了同僚颜面,又维护了和谐的官场氛围,这份从容睿智,令人叹服。
娄师德最为人称道的,是他超凡的容人之量与无私的荐才之举。狄仁杰作为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其拜相之路便与娄师德密不可分。彼时,狄仁杰初入朝堂,因不了解娄师德,加之政见上偶有分歧,对其多有排挤。但娄师德从未因此心存芥蒂,反而出于为国举贤的公心,多次向武则天举荐狄仁杰。他将个人荣辱置之度外,一心只为朝廷选拔栋梁之材。
直到有一天,武则天向狄仁杰透露:“朕重用你,是因为娄师德的举荐。”狄仁杰得知真相后,既愧疚又敬佩,感叹道:“娄公盛德,我被他包容许久却浑然不知,我远不及他的高尚品德啊!”这段佳话,生动展现了娄师德“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博大胸怀。他犹如沉默的高山,默默托举他人,却从不求回报。
作为一朝宰相,娄师德不仅德行高洁,在治国理政上也颇有建树。他长期在边疆任职,推行屯田政策,组织军民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既解决了军粮供应问题,又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他重视民生,关心百姓疾苦,每到一地,都积极推行惠民政策,深受百姓爱戴。在人才选拔上,他秉持公正,不拘一格,为朝廷培养和举荐了众多贤能之士,为“开元盛世”奠定了人才基础。
娄师德的一生,是中原文化滋养下贤相风范的生动写照。他以“忍让”为盾,化解矛盾;以“公心”为剑,匡扶社稷。他的智慧与德行,穿越千年岁月,至今仍闪耀着夺目光芒。在当今社会,我们依然能从他的故事中汲取力量:面对困境时,学习他坚韧不拔的毅力;与人相处时,效仿他海纳百川的胸怀;工作生活中,传承他恪尽职守的担当。
从《风吹稻花》中邂逅娄师德,如同开启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窗。中原廉吏娄师德的故事,是照亮我们前行道路的明灯,指引我们在人生旅途中,以豁达之心处世,以赤诚之心待人,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