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读书想法散文

当你死后,谁来继承你的社交帐号?

2019-05-25  本文已影响6人  垂进

文/垂进

微博用户“走饭“的最后一条微博,定格在2012年的3月18日。

她很淡定的说“我决定死一死”,并让大家不必在意她的离开。至今7年过去了,微博页面一直都在,没有人代为去打理更新,只有无数的同样身陷抑郁的网友每天去留言,到现在已经有100万+的留言了。

人们在感同身受抑郁症对一个人的伤害时,也引出了另一个问题:当你死后,谁来继承你的社交帐号?

同样的,美国《纽约时报》的“当代情感”栏目,也刊发了这样一个故事:姐姐失踪多年,生死不明,作者Leddy一直通过姐姐留下来的社交公共页面窥探她过往的生活,看她的文字、照片和社交关系,通过这些去感知她的喜悦和困惑。

母亲曾建议,关掉姐姐的社交帐户,但是Leddy一直没有。直到长大后,也经历了姐姐那个年龄时遇到的迷茫和困惑,同姐姐的文字产生了共情后才发现,这种窥探,或许不礼貌也不尊重逝去的人。

这或许都是移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虚拟化的社交给我们带来的困境——如何处置留在社交媒体上的数字遗产?

1

对于这些我们花了时间,付出心血甚至记录了整个青春岁月的社交帐号,它们不再等同于一段数字密码或者是一个软件程序。

我们可以通过它来了解账号主人的英雄事迹,比如说前不久让人心痛的“30名消防员最后的朋友圈“,透过他们最后一次的自拍,最后一次写下的文字,我们真切地了解了他们工作中的付出与面对灾难时的那份担当。

浙江乐清“滴滴顺风车司机杀人案”引起社会热议时,受害者的微博也被迅速翻出来。网友们心痛、惋惜、悼念的同时,也有人提出异议:翻看死者生前的文字和照片,这是否会有偷窥不道德之嫌?即使多数人没有作恶之心,但也行了窥探之实。而我们也无法得知,受害者能否接受这样的围观?

我们通过社交帐号了解使用者的生平,也在评头论足着别人的人生,这是一种对于死者的铭记还是大不敬,目前还很难说清。乐清女孩遇害案中,她的微博账号最终以家人申诉关闭告终。

这些生也不带来,死也不陪葬的社交帐号,如何处置他们,成了当下最让人棘手的难题。

2

微博一网友调侃:死前第一件事一定是把我的网盘和微博清空,不然被我妈发现我的库存和连篇骚话,无异于公开处刑。

是的,社交媒体从开始就打着“让用户表达自我的旗号“,把自己的生活和想法分享到社交帐号里,这些所有的信息,到底该如何去处置?

目前,国内相关的法律途径也还不完善,多数平台的隐私政策中,用户其实只有账号的“使用权“,而不具备”所有权“。

这也就意味着,你使用数十年的社交帐号,当你不再使用一段时间以后,就要被平台收回。

现在,是时候思考一下了。

这些苦苦经营的社交帐号,当你死后,会如何处置呢?

1.注入灵魂,让后人代代传承

2.销毁,谁也别想扒拉我的库存

3.委托别人捐给需要的人

4.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想管

5.我这么美,真的还想再活500年!

欢迎大家在留言区给出自己的观点哦~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