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我写什么?
这篇是关于技术写作系列的第三篇,在尝试解决为什么要写,以及怎么写的问题后,让我们来看一下关于能写什么的问题。但在进入具体的问题,给出一些可能的选项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为谁而写,写的目的是什么,这两个问题。
what-to-write.jpg写作的目的,受众是什么
按照我自己的写作经验,当开始说我想写点东西,小到一篇文章,大到一本书,这两个问题恰恰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而忽略这两个问题,产生的结果就很有可能是,文章的定位不清楚,读者也很难get到你想在内容中表述的点,成了自说自话,王顾左右而言他的局面。
如果期望自己的内容能在网络发布,或者在一些知名的媒体发表,能影响到更多人,和自己的思想产生共鸣,就要认真考虑这两个问题:
- 我写这样的内容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展示我对卓越新技术的追求,对技术的深入思考和经验所得,还是展现自己对商业领域知识的掌握。也许会有更具体的目的,比如为了呼应和反驳之前网络上出现的一篇文章。
- 我这样的内容的目的受众到底是谁?是有着怎样背景的人,有着多少年经验的人,是大概担任怎样职位的人?为什么他们会对我的内容感兴趣,愿意读下去一直到底,甚至愿意为我传播分享这篇文章给更多的人?我希望她们能得到什么,从我的内容中。
举个例子,例如这篇文章《敏捷软件测试常见的七个误区》,可以分析这篇文章写作的目的是为了分享作者近十年来,结合实际的项目经验,在敏捷测试领域对于自己经验的总结和回顾。而针对的目的读者,就是那些同样从事测试领域工作,但对敏捷测试还不甚了解,或者是刚开始尝试敏捷测试的人,他们对敏捷测试的理解还不到位,对于敏捷测试的那些坑还没趟过,而这样的内容对于他们是很有帮助的。
写作线索的来源
我跟我的同事说,其实什么都可以写,可以写的东西很多啊,但我看到的仍然是面露难色。那现在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具体的可以尝试想和写的线索:
What to Write就像你能从这幅图里面所看到的,我们可以从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太多角度,得到写作的灵感了,下面是一些其中的例子:
- 刚刚解决了一个很难克服的问题。在自己耗费了半天时间,请教了同事,翻查了不少资料后,一个棘手的问题终于被解决了。而这个问题可能只是未来出现的诸多问题之一,要保存对解决方案的记忆,以及分享给更多可能面临这个难题的人,写一篇文章记录下来就是唯一的出口。我的经验是,当过一段时间再次面对这样的问题是,脑子里的答案早已淡去,而当初自己留存的文章记录帮了大忙。
- 团队在头脑风暴时候的一些想法。“三人行必有我师”,当有更多的人和自己一起动脑经的时候,冲突和想法也会指数级的上涨,而不做记录甚至成文,也是很大的浪费的。
- 从失败中得到的教训。失败了,也许不会有再次经历同样状况的机会,但对自己的将来,和可能经历同样情形的他人而言,记录的经验会让人获益良多。
- 从自己阅读的几篇极好的文章中的所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总是可以有更好的视角和新的发现。所谓的创新也是从前人的研究和总结中来。阅读了几篇同样主题的内容,沃恩总可以有新的角度,或者更高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主题。而记录下所思所想,就是一篇新的内容。
情绪写作
这是我自己个人的经验,而我认为这可以提醒到那些实在对周遭正在发生的线索不敏感,而且对上面这幅图中提到的诸多可能一筹莫展的人,那你可以尝试留意你自己的情绪变化。
当你对团队中发生的一些事情表示不满意,敲桌子,大声咆哮的时候;
当你对面对的代码无法容忍,憋着气要对它大动干戈的时候;
当你对一项新技术突然冒出来,你觉得它能极大改善你的工作方式,你对它充满无限激情和饱满兴趣的时候;
当你以一种平和甚至感恩的心态,看着周围发生的一些积极的变化的时候,内心里欣慰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的时候;
这些都是你的情绪在发生一些甚至激烈的变化,而这就产生了一些可能,让自己把自己的情绪写下来的可能。
我把这样的过程称作“情绪写作”。
相比较正常状态下的写作过程,情绪写作难能可贵的是,自己的情绪可以支撑自己连续写作很长一段时间甚至一蹴而就。在基本完成后可以离开一段时间,再回头重新打磨,甚至考虑祛除掉那些因为情绪所带来的,对于主题没有帮助的部分,让内容本身主题更加明确,目的性更强,或者显得更加理性。
最最不该做的就是任由情绪稀释,白白流失掉一次很好的写作机会。
最后
到这里,关于写作的三个问题就基本回答完成了。怎么写,为什么写,写什么,似乎是当我们面对写作的时候,最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而解决它们也不会一蹴而就,甚至可能会在纠纠结结,反反复复中徘徊。
但一旦解决了愿意去写,知道写什么的时候,剩下的问题就好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