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灵魂的救赎――《摆渡人》与《无声告白》

2017-07-08  本文已影响0人  小小竹叶的小小世界

       

灵魂的救赎――《摆渡人》与《无声告白》

        花了一天时间看完了《摆渡人》与《无声告白》,两本书文风并不相似,但却让我不禁将两者结合起来了。

      细看《摆渡人》,封面的两句话: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的摆渡人;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我。

      就这样两句简单的对话,却让摆渡人这个身份成为文本的主角,也成为全书爱情的中心。与大多数的爱情故事一样,这是一个完美的大结局,莫名的感觉类似现在的穿越剧,进而类似大多数读者的爱情观。书中的迪伦,一个年仅15岁的小女孩,因为纯洁、因为个性,吸引了她的摆渡人——崔斯坦,可是在爱情面前,崔斯坦选择让迪伦忘记,可惜事与愿违,并不是每一位女生在爱情面前都是选择逃避。迪伦勇敢的迈出,选择重新寻找,选择再走一次荒原,再经历一次魔鬼的洗礼,这种爱情面前的奋不顾身着实感人。可是试想一下,如果她不能足够勇敢,那么崔斯坦会做些什么呢?是一味地将迪伦放在回忆里,然后随风消逝吗?还是愿意和迪伦一样,选择付出呢?

      当下的世界,对于我们当代中国人的爱情观,女生都是含蓄的代言,应该是难以将这份生离死别、这份爱情与选择完全演绎出来的吧!因此,对于王家卫的电影版《摆渡人》,女主Baby的扮演,我并不是很喜欢。

      其实,对于摆渡人一词,我感觉每个人都是自己心灵的摆渡人,善恶都由自己摆渡,你选择做什么性质的人,行动和意念的支配都由你。消极的情绪,萎靡的状态,自私,凶恶,冲动,没自信等等负面的标签你可以往身上贴,最后形成一个糟糕的人这也是你自己造成的。我们有权摆渡自己的心灵,完美自信,积极向上,友善,宽容,高情商做到这些并不难,关键看你对生活的态度,你执念于什么,你将得到什么。

      “怯懦囚禁人的灵魂,希望令你感受自由。强者自救,圣者渡人。”

      也许这是读《摆渡人》给我最大的感受。整本书中,迪伦用生命与灵魂的不懈追寻告诉我们:

      禁锢我们的从来都不是有形的枷锁或隔门,而是来自我们心底的怯懦、对未知世界的恐惧与担忧。你的信念决定自己的人生,只有无所畏惧的自由灵魂,才能抵达甚至改变美好的彼岸。真正的救赎,是来自心灵的自我成长与非凡勇气。

      但我们终此一生,都无法摆脱他人的束缚。这是《无声告白》给我最直接的触动。作为中国人,作为中国的父母,我们所接受的教育永远都是邻家的孩子是最棒的,所以我们一直活在父母的期待中,活在其他人的期待中,永远都是为他人而活,无法去做真正的自己。而文中莉迪亚的一生,就是因为母亲玛丽琳的期望,选择了自杀。她追求着内斯,期待着内斯带着自己沉沦,可惜内斯并不敢玷污她,其实她更不敢玷污的是他内心对于她哥哥的爱恋。其实,整本书涉及两位母亲同样的教育观,都是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玛丽琳的母亲期望玛丽琳成为温暖的主妇,而玛丽琳却讨厌这些女人“该做”的事,讨厌这本烹饪书,讨厌它时刻提醒母亲的期望以及自己并没有活成想要的那种人的失望。她想做医生,因为医生是她能想到的能与母亲生活方式拉开距离的职业,而这些距离决定了她必将与众不同,因为母亲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是传统的代表。后期她选择自己的结婚对象时,更是由于内心的叛逆,和詹姆斯结婚,因为詹姆斯与众不同,所以她理所当然的认为詹姆斯能理解她,似乎找到了知己与红颜。

      但现实的荒诞程度总会超出想象,詹姆斯爱上玛丽琳,只因为她普通自然。与他不同,移民、黄皮肤、黑眼睛、个子矮小,走到哪里都是“焦点”。他想中和身上的与众不同。她因为婚姻放弃学医的梦想,又因为梦想离开家庭,因为怀孕不得不再次放弃。离家的九个星期,充满希望又以绝望结尾。为了家庭,她不得不做出牺牲,因为人不能只为自己活着,有些本性刻在基因里,定义人之所以为人。可是她的失败,却又强加在她那脆弱的女儿莉迪亚身上。莉迪亚希望自己能为父母作出改变,可是骨子里的叛逆,让她压力越来越大,最终的自杀成为了她的解脱。

灵魂的救赎――《摆渡人》与《无声告白》

        两本书,两种追求爱情的方式,却是两种对灵魂的救赎。那么,现实生活的我们呢?我们该怎样救赎自己的灵魂呢?做最好的自己,不要活在他人的期待里,掌握自己的命运,成为自己灵魂的摆渡人,简而言之,就是活出自我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