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那些事儿

倒果为因这一课

2019-06-09  本文已影响0人  口口松

      又逢周末,我们来聊一聊倒果为因这个词,看看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误区,应该如何识别,又应该如何纠正。

      1.成本决定论与供需决定论。

       其实开篇想讲一个案例,是想讲对商业地产中餐饮定价的认识,同样的一家牛肉面馆,可能开在火车站、机场、核心街道、购物中心,其价格要比开在寻常的街道贵很多,这是为什么呢?按照日常笔者的思考逻辑,可能脱口而出就会说这里的房租要比街道上贵啊,房租成本高,所以商品生产出来就贵了,不然收支难以平衡了。

       后来我才知道,我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那便是倒因为果。按照我的逻辑,一样商品的价格由什么构成呢?铺子的租金+原材料成本+能耗+人工,再加上利润之后除以数量,就是一碗面的单价。这个就是典型的成本决定论,但是如果按照这个逻辑,如果企业想要赚更多的钱,只需要不断重新开更多的店就可以了。而真正的逻辑是什么呢?恰恰不是因为这里的租金高,所以面条贵。而是因为这里的效率高或者资源稀缺,人们愿意来这里消费付出更高的价格,从而推高了这里的租金。这个就是我犯的倒果为因的错误。

        那么正确的因果逻辑是什么呢?不是产品的原材料决定了产品的最终售价,而是最终产品的供求关系,决定了最终消费品的价格,而这个价格再反过来,决定了它上面一层又一层,一环又一环的原材料价格。其实要理解这一点,就很容易理解了很多事情。很多人赚钱以后,会将盈利或亏损,归功或归咎到前面每一个生产要素中去,从而给这些生产要素定价,决定他们的价值,我们常常犯的,就是把这些结果当成原因,从而带来了错误的归因。比如说什么呢?我们上次讲的企业学习谷歌的高福利,但是却没有带来高毛利,而正确的逻辑是,高毛利带来了高福利,后者才是因,而不是果。跟这个类似的还有什么呢?学校教授的薪酬高,所以学生们的毕业生工资就高,其实也是反过来的,是因为学生毕业的工资特别高,使得生产他们的原材料,也就是教授的工资特别高。

       2.所以与之所以。

       其实经济学中的供需思维,也是终局思维,是最终结果层层反馈至上一级的生产要素中的呈现。他就像是一个鱼骨图一般,层层分析原因和结果,而中间的主干则是每一层的结果,枝干是我们的原因。倒因为果的盲区,就在于我们混淆了两者的区别,比如说,我们经常说政府推高了房价,一块地拍1万一平,和一块地送给开发商,其中的生产要素是并不相同的,但是这里的房价却不会因为没要钱而降低太多,因为供需是会调节价格的。假如说这里只有一个房子,那么这个房子归谁呢?一个人出100万,一个人出90万....最终这个房子也还是会归100万的人所有,跟这块地免费给出去还是跟高价拍出去其实是无关的。我们说政府免费派地,成本就会降低了么?其实不然,因为免费派地,第一个开发商尝到甜头后,就会不断有新的开发商涌进来争抢这个免费资源,其中耗费的交易成本,虽然在暗处,也是增加的社会资源消耗。

      如果我们按照鱼骨图的因果逻辑去思考,我们经常会听见痴男怨女在感情中说“为什么我付出了那么多”,其实这里也是倒果为因,付出和回报,就像是成本决定论一样,觉得自己付出了,就一定有高回报,但未曾想过对方对你的付出是否具备需求。当我们先看到A而后看到B时,常常不假思索的就认为A是发生B的原因,可真实的情况,却常常是之所以A发生,是因为B的原因。比如我们常说的幸存者谬误,就是最常见的之所以误区,因为飞机回来机翼中弹了,所以应该加固机翼,但事实上是,正因为飞机机翼中弹了而机身没中弹所以飞机才能回来。再举一个例子,如果我们不严格的遵循鱼骨图去分析还会有什么样的拍脑门的事情出现呢?比如业绩下滑,公司就会整体缩减开支,减少销售,办公整体支出。而往往有时候,正是因为销售支出不足,才导致了业绩下滑,这里的因果恰恰是倒置的。

       那么如何在脑海中形成这样的条件反射,是否这个问题是因果倒置呢?除了画鱼骨图之外,我们可以简单的把句子中的因果,因为所以,换成之所以,是因为。再带入句子中进行逻辑检验。


【金词银句】010期:

1.比例偏见

比例偏见是指,在很多场合,本来应该考虑数值的变化,但是人们更倾向于考虑比例或者倍率的变化,也就是说人们对比例的感知,比对数值本身的感知更加敏感。同样的50元差额,放在100的闹钟那里就会显得值钱,而在6550和6600元里,人们就会选择继续在6600的店铺里购买。

2.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转。

这个就是供给逻辑,不断对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做出应对,提高供给的竞争力总共不超出这四种策略。

3.长尾理论。

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企业规模化的满足人们的个性需求成为一种可能。无论是畅销款还是冷门产品,99%的商品都有机会被进行销售,那些原本冷门的,位于需求中长尾部分的产品因此可以咸鱼翻身,成为被寄予厚望的新利润增长点。它的成立的三个前提,一个是没有陈列成本,打破地域限制讲的是信息对称,个性化需求被规模化满足实际是网络效应。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