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良好生活
何为良好生活
在我以前的认知中,伦理学是哲学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而道德善恶是伦理学的重要内容。目前这本国内最重要的伦理学著作以《何为良好生活》命名,看来我忽视了不少内容。
这是一本很难消化的书,对各种概念的仔细辨析,在我以前看的书中不曾遇到过。当然,我的目的不是消化,作为一个个体,在“我该怎样生活”上多点审视,至少去思考“何为良好生活”。
1.伦理学对个体有什么用
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各自过自己的生活,不会想到要学习伦理学后再去生活。伦理学对社会的作用似乎大于个体,比如社会生活的协调,比如提供社会道德规范。另一方面,人人都想过良好生活,有时候我们简单将良好生活等同于快乐幸福的生活,我们所说的幸福快乐,往往是做一件具体的事或完成一个目标带来的主观感受。但人往往会思考,思考本身也会带来痛苦或者快乐的感受,所以在我看来,伦理学对个体最大的作用在于提供诚实思考的能力、维度、深度,并在思考后指导我们的行动,路径化个体的良好生活。
2.我理解的自私
自私是伦理学范畴内的概念。我们平常所说的自私是只顾追求自己的利益,但往往没达到损人利己的程度,不然我们会说这个人没道德,没良心而不是太自私。
在我看来,说一个人自私没有太大意义,我们往往是说他做的某一件事自私,而这种自私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是从事情的结果上看,比如一位同事让我帮他完成一项工作,但这会影响我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我委婉拒绝了,这是否算自私?如果雇佣人力的企业为此受益,说这个人做了一件自私的事是否成立?二是从这件事是否违背了互惠原则来看,我帮助别人是为了别人能帮助我,一个人没有秉持这种互惠的原则,是否做了一件自私的事,由此我想到尼采说道德是对弱者的保护。从整个社会环境看,中国社会是群体意识,人情社会,说一个人自私往往夹杂着这个人不合群,没有人情味。
3.拍电影的目的
目的—手段框架理解起来不容易,陈老师在书中提出“内置目的”、“主观目的与客观目的”的概念。何为内置目的?按照陈老师所说:目的是为活动而设,简单理解,就是目的本身没有效用。比如赢棋的目的是为下棋这个活动过程而设,跑到终点这个目的是为跑步活动而设,同样,获得电影奖项这个目的是为拍电影活动而设。
主观目的和客观目的对应内向效用和外向效用,拍电影这项艺术活动也是典型。比如我忠于自己内心,体验拍电影过程中的痛苦与快乐,充实生命意义,这便是内在效用/主观目的;而这部电影获得了多少票房,带动了多大的产业,获得了多少奖项,这无疑是外向效用/客观目的。在我看来,真正从事艺术活动的人,真正注重活动本身带来生命意义的人,必定会更注重内在效用,难怪侯孝贤导演要说:拍电影要背对观众。
4.知行合一关键在于跟对人
众多哲人和道德大家强调“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涉及的概念和论述众多,比如知行两分还是知行合一,先知后行还是先行后知,知而不能行关键在于知浅知深还是知与不知。
从良好生活的角度来说,为什么我们知道那么多道理还过不好这一生?知道抽烟有害健康仍然抽烟。这回到一个问题:理论是否指导实践?陈老师在书中有详细论述,摘抄几段:“实践活动不是任何一种理论所发现的真理或法则的应用”,“理论可以指导制作,却没有理论指导实践这回事”,“通常我们不是从道理和理论,而是从模仿别人开始自己的实践的,我们不是从慷慨这个概念学到慷慨,而是从慷慨大派的人那里”。进一步讲,知行合一的关键就是跟对人,找准榜样,看一大通戒烟的理论不如身边有一个戒烟人的榜样有效 ,毕竟“实践不是从懂道理开始的”。
5.不作恶不伪善
关于性本善还是性本恶,我想谁也说服不了谁,首先对性的定义各有不同,到底是习性还是本性能?其次人性之复杂,必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在我看来,性善和性恶不必长篇讨论,作为一个常人,不作恶,不伪善,更容易理解和实践。
6.快乐、痛苦、欲望
我想很难否认人都追求快乐生活,快乐是一种主观感受和体验,说快乐的生活不免抽象,陈老师在书中提出快乐具有时间性,我理解追求快乐生活就是追求长期快乐而非短期快乐,追求整个人生快乐大过痛苦。所以,要进一步谈快乐,就要说说痛苦和欲望。
我对快乐痛苦的认知最早来源于叔本华的《论说文集》,他说“快乐短暂,痛苦永恒”,“贤哲追求的是源于痛苦的自由” ,这不免太绝对。痛苦的作用是提高快乐的敏感度,歌颂苦难也就不难理解,就像这本书所说“苦提升了乐的品质,大快乐是经历了痛苦的快乐”。
“欲望得到了满足,我们会快乐,但我们本来是被欲望驱动去满足它,而不是追求欲望满足后的快乐”,所以叔本华也说,人生彻底是在欲求和满足欲求之间消逝的。更进一步,我们是要完成目的的快乐还是欲望满足的快乐,目的在前引领,欲望在后驱动。我认为两者都需要,没有了欲望和目的,就像书中所说的,那是无聊,这最可怕。
7.何为良好生活
这本书讲,良好生活首先从品性、识见、有所作为着眼来看待生活。心理学者武志红认为最好的生活就是成为自己,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在我看来,两者有统一之处,最终是实现自我。具体来讲,我认为或者我追求的良好生活有几点:一是在关系中生活,孤独的人不一定可耻,但脱离了关系,就等于封死了自己;二是将审美的愉悦发展为志意快乐,而不是停留在情绪之乐。尼采说,只有作为一种审美现象人生才有意义。这离不开品性和识见;三是知行合一,当然,这不容易;四是自我实现,其实也是有所作为,当然有所作为不一定是某件事成功,而是在独立意识的提点下去行动,去浇灌好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