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点滴

【观《兄弟》有感】撕了这标签

2023-10-10  本文已影响0人  一笑Red

【观《兄弟》有感】撕了这标签

原创 问题少年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2019-04-06 11:47

来源阅读请点击

音频聆听请点击


果实成熟,从树上掉落,和树便没有任何关系,人人都可以享受果实的美味,而无需在意它是从哪棵树上落下来的。    ——题记


兄弟,一听是一个让人很温暖的词。出门在外靠什么?靠的是兄弟。兄弟能在困难的时候给你扶持,兄弟能聆听你的心声。(当然是指真兄弟)然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互称兄弟,他们互相给予依靠,却没有我们想象地那么“引以为豪”,他们在一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与众不同”。

        “他们”,似乎成为当下比较时兴的词。我们喜欢讨论“他们”,喜欢评价“他们”。“他们是弱势群体,我们应该给予关注”;“他们不伦不类”;“他们生活优越”;“他们成绩斐然”;“他们是同性恋”;“他们是跨性别”;“他们是文科生”;“他们败坏风气,应该得到惩罚”;“他们乐观积极,能够给社会带来正能量”、、、、、、然而,我们在说“他们”的时候,也变成了别人眼中的“他们”。

        从小被告知,你要努力跟上大家的节奏,主流永远没有错,因为跟着大部队就有饭吃。所以从来没有想过多一种的可能性,一直认为这个世界是单纯而统一的。后来,才发现自己的想法完完全全被颠覆了。有主流,必然有逆流,必然有种隐形的力量试图突破屏障。

从性别来讲,世界被分成了两半,男人一半,女人一半。一直以来都没有错,也没有人质疑,理所当然的事为何自讨没趣地猜疑。然而时间告诉你,你所想的还远远不够。因为“他们”出现了,“他们”被因此冠上了“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人群”等等的称号。

也许这样的事不是生来就可以选择的,也许他们注定就不同。然而他们似乎却得不到应有的生活,深陷泥淖,企图挣脱,虽有同类兄弟依偎,也形单影只。很难想象一纸文书的重要性,但是若把你的所学所得你所有过往的一切就这么扔在了垃圾桶里,你还会仰天长啸“去留肝胆两昆仑”?都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用药品扰乱你的身体本身的正常运作,强加一个不属于自己的部分,身体还重要吗?难,难,难!

似乎庆幸自己是所谓的“正常人”,少了很多的担心,很多的压力,还能自由地做着自己该做的事。走了20年的路,也平静踏实。可是心中仿佛一直有个隐隐的声音在回想,好像在说:“我要自由!”。为什么?难道我不自由吗?虽然家庭并不太优越,但从小愿望还基本能满足;没有上过多少辅导班;进入大学,也没有老师、家长的束缚,可以超过晚上十二点才爬上床,也可以以生病为借口逃课;怎会不自由?可是为什么没有满足感?为什么在高兴的时候感到空虚?为什么在没人管你的时候压力巨大?为什么在获得的时候感受不到一丝快乐?

确实无一例外地经常为生活之事担忧。新买的裙子却因同伴以“不合性格,不合身份,不合场景”的无心之言而怯于穿出;班上来了一个长相帅气的外国人,却因怕别人以搭讪为由加以嘲笑,不敢主动接触;本来让自己很享受的唱歌,在同学经过的时候吓得失了声;因为对音乐的喜爱学习了吉他,却怕在同系同学留下专业都没有学好还有闲心玩的不好感觉;听着同学叹息还没有男朋友,自己也会跟着苦恼,更怕父母问起。

原来我是怕成为别人眼中的那个“他们”,由衷地佩服起那些“兄弟”,尽管那也是一种压迫之后才有的反抗、斗争,他们的勇气和坚持难以想象。相比之下,我确实还承受地太少太少。毫无例外,我们有时那么想做独一无二的自己,想成为那个“他们”,只是不想“他们”背后的眼光罢了。

自由为何如此艰难?做的好的是标新立异,做的不好的是不伦不类,该如何选择?

社会的约定俗成,历史遗留下来的痕迹,从我们出生就伴随着我们,也许是这些共性让我们感觉自己处于一个相对安全的氛围,让你能在大千世界找到同伴,找到共通点,不会让自己觉得是孤独的。渐渐地,随着时代的发展,农奴的翻身做主,奴隶革命,妇女权益的反抗,儿童安全的维护,性别自由的宣告也警醒着我们,主流是变化的,约定俗成也能成为糟粕。

“他们”并非一个议题,一个特例,而是切切实实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如何得到理想的自由,如何能随心所欲的生活(指的是不损害别人权利的自由)?

认知水平的差异,导致理解变得困难,于是产生了不平等,便有了偏见,从而猜疑,烦恼,加深了理解的困难,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提高认知水平,能很好地改善我们非自由的现状。

第一种是约定俗成。一直以来就规定的东西,没有人会怀疑。想象一下,如果我们这个社会是个同性恋的社会,同性恋合法,而异性恋是不被允许的,你还会说同性恋是变态吗?就像从小到大,我们一直没有怀疑过一加一等于二这个道理,数学公式,各种定理,各种主义。在我们看来,总觉得外国比自己的国家开放,自由,民主,原因是什么?很大程度不是因为某个人让你有这样的想法,可能我们从来没有接触过那些国家的人。而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积淀很容易从小塑造一个人。一个国家优秀,自然地,人的认知水平和素质也不会差到哪儿去。我们在认识一个人之前,会有意无意地了解他们的背景,刻板印象在好的方面可以给我们参考。

第二种是多见。这好比城里孩子和农村娃的区别,所接受的教育不一样,所接触的人不一样,所见的事情和经历不一样,见识的广度和深度不一样,遇到同样的事情所采取的态度和方法便不一样。“同语”走进课堂,在校园或者在社会中普及知识,给我们提供机会让我们多见。传播广了,了解的人多了,外界尖锐的眼光也便少了。设想你在一个国际学校,自然也不会因为看到外国人而一惊一乍。有句话“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说得正是这个道理。

对于第一种,人的主观能动性显得薄弱,人的认知基础来自于客观的存在,过多地依赖于外界的约束,(假若不探究本身好坏)人本身其实并不自由。一个贵族人和一个农民在某种程度上是很难交流的,如果最开始跳不出界定,他们很难平等。如果真的要到那种理想的社会,还需要很长的过程。对于第二种,“见”从很大程度上是无心的,被动的,见到了就了解了,没有见到还是很难接受。所以,以上两种提高认知水平的方式有局限性。我们应该采取的是第三种。

这种方法的结果是不会被已存在的东西局限,也不会仅仅被所见的东西所局限。用鲁迅的话讲便是“拿”。首先,一个开放的心态是必须要有的,倘若心门没有打开,如何接受新鲜的事物?认知不是外界赋予的,也不是一直不变的,恪守已有的认知只能将自己置于悬崖峭壁之上。世界是多元的,在各个层面都还有我们没有看到没有发现的东西,而我们也不可能完全了解通透,开放的心态在于给自己更多的可能性,也是对身边事物的包容。

其次,要有整合、批判的能力。利用所学,理性地看待身边的事物,而非武断。批判的思维是更加完善自己已有的认识,如同辩论,两种声音在对抗,最终取其平衡,找寻合理之道。“拿”要拿的主动,要拿的聪明。

从另一个角度,这也体现了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是通向自由之道。一个好老师并非教与学生丰富的知识,而是教如何以及为什么,教会学生掌握主动权,敢于做自己。(我们会有很多学科,不同学科似乎是不同的东西,术业有专攻也是必须的,然而有没有一种东西是贯穿所有领域,也是可以应用于所有领域的?)

看完视频,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如果你喜欢一个跨拉拉的女生,而你是喜欢男生的(你是直的),所以你忽略了她的外在,是把她当男生来看,你会去追求她吗?如果是我,现在的我还不敢,一怕被认为是lesbian,因为这是和我本身不符,二是怕别人异样的眼光,为何和一群“他们”在一起,肯定有问题。可能对专门研究这方面或者专门从事这方面的人来说,他们不会顾忌和“特殊群体”在一起,至少在别人眼里看来,他们是有理由的。

在当下,到处贴标签的问题,还是不能马上消失,还是走得很艰难。“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确实是来自心底的呐喊,但也要拿出披荆斩棘的勇气。

想象生活在一个充满自由的理想世界。人们不再仅仅从一个表象去认知事物,他们会耐心地探索本质的东西,也不会被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所学的东西所限制,而是去不断探索自己的可能性。一个自由的世界,是没有标签的世界,多元精彩的世界,每个人抱着纯粹的目的去生活,去探索。

2014年夏


生命之书

(写在文后:你有你的生活,我也有我的,每个人的生活不需要刻意交集,各自安好才是真。每个人过好自己的生活其实就已经很难得了。《道德经》中“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岂是字面上的肤浅理解,需要多高的道德境界才可以达到,我们需要透过形式真正看到本质,同一句话可深可浅,如何理解显现不同的真心。但请相信,即便是没有联系,连接却一直都在。

如果你真的想向我请教什么,不仅仅只是当你有问题时想起来问我,在平时也关注我的动态,做过我所做过的思考,那比你问我所获得的信息量大太多,这是我所给答案的来由,离开这些什么都不是,甚至即便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也不认识我。

诗和美景并不在远方,生活早已呈现无与伦比的精彩,只有细致入微的体验者才能发现。否则,即便粗糙的你走到天涯海角又如何?

因为虚幻的想象盲目追随别人的脚步,忽略自身成长应该有的独特轨迹,又将会得到什么?

或许我们最终才会发现,我就是那个美景,我就是诗,祝一切安好~)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