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差党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散文

文化逆旅|漫步牛津话文化

2017-11-15  本文已影响98人  _若瑜_
牛津大学一角

拾起

时间有时候很“无情”,一眨眼就过去了;算算来伦敦快4个月了,可真谓时光如白驹过隙。

想起小学朗诵比赛时,朗诵了一首朱自清的《匆匆》,还得了二等奖。

那时候对于书中描写时间的流逝,并没有多么深刻的体会,更多的是为了朗诵能抑扬顿挫,而有口无心的念着。

现在重新拾起书中的这段话,竟也是无限感慨: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
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
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
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
天黑时,我躺在床上,
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
从我脚边飞去了。
——朱自清《匆匆》

有时候,匆匆的我们,会忘记,我们为什么要出发了。

所以我们需要做一些“有仪式感”的东西把它捡起来,或许是看一篇真情实意的文章,或许是去一个新的地方。

漫步

牛津大学基督教堂学院

正值reading week 之际,学校放假,于是来到了离伦敦不远的牛津城。逛逛牛津城的同时,也顺便拜访在牛津大学读研(MRes)的大美女宁馨。

牛津城不算大,是个小而美,温润且精致的城市。走过了英国这么多城市,大部分古老有历史的城市,都给我这样的感觉;但是牛津大学给了牛津锦上添花的一笔。

我几乎一天徒步,把主要地段走完了。这座拥有1100多年历史的城市,是英国皇族和学者的摇篮,也是游客趋之若鹜的地方。

除了中世纪风格的建筑,散落各地的牛津大学校区,哥德式建筑风格的教堂,以及被时光蹭亮的石板路,还有值得一逛的便是街头巷尾的小店。

有些店或许看起来不起眼,但是却有好几百年的历史呢。比如基督教会学院对面的爱丽丝的店(Alice’s Shop), 其建筑本身就有500年的历史,卡尔的著作 “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 也曾提到这家店。

再比如布雷克威尔书店(Blackwell’s Bookstore), 这家书店总共有四层,共藏书两万册,而且有些书本的价格也比较亲民。

书店二楼是喝咖啡和社交的地方,当天看到很很多人坐在那里,有的愁眉紧锁的思考着,有的眉飞色舞的聊着天,有的喝着咖啡看着书,真的是惬意悠闲。

我也拿了本 “ Pride and Prejudice ”《傲慢与偏见》 ,坐在懒人沙发上看了差不多一个小时。

交流

好友宁馨

中午时刻约上了宁馨,正值牛津大学食堂的饭点,于是宁馨就带我去她们食堂蹭饭。但是食堂必须用学生卡,宁馨刷完自己的后,把她的卡给我了。

好在食堂刷卡帅哥连照片都没看一眼,就帮我刷了,成功蒙混过关。至于食堂的味道嘛,确实还不错的,而且价格实惠。

宁馨就是传说中名校美女的典范,肤白貌美,身材好。从南开大学到香港大学再到现在的牛津大学,一路名校。从小,对这种长得美,性格好,又这么厉害的女生是打心眼里欣赏。

因为宁馨之前学的是文化创业产业,所以来之前特意约了她,希望和她交流一下。文化的概念很广,可以涵盖个体文化,社群文化等等。

所以文化与人类学和社会学都是密不可分的。文化创意,便是个体或社群的一种新颖,甚至创新的想法。英文中有一个单词叫做 “ Novelty”, 我觉得倒是挺形象的概括。

目前所学的课程中,更多是分析一些文化现象,比如实地考察维多利亚奥林匹克公园,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后的使用情况,这其中就涉及到一些批判的学者提出的观点,有时候不免流于为了批判而批判 “ critique of critique”。

宁馨之前的毕业项目是去了台湾考察话剧这一文化现象,其中主要研究粉丝行为。对于文化创意产业而言,粉丝是很重要的一环,高质量且有粘度的粉丝对一个文创企业来说至关重要。有时候粉丝不在量,而在质。

不管是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或者某种社会形态下一种新文化的产生;还是文化对个体的影响,抑或个体的拥簇,导致一种新的文化出现。文化最终还是离不开研究“人”。


牛津大学校区之一

很多人谈到文化,总觉得离自己很远,总觉时文化行业工作者都是一群不食人间烟火的人。其实文化最终还不是关于人们的“衣食住行” 吗,可以说是相当的接地气了。

之前看到网上一句话说,“ 文化人也爱钱”。当然啊,文化成为一种产业后,也需要钱来运转啊。新型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崛起就是要打破人们对于旧时“文化人” 的一种偏见啊。

新的文化产业群体不再是一群旧有观念里的“书呆子”,或者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的人。相反他们是一群,努力用自己的新想法,让自己变的更好,或者野心大一些,让这个世界变的更好的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