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亚马逊和罗辑思维学习,打造公司的飞轮
前段时间,罗振宇提到罗辑思维正思考如何打造自己公司业务的飞轮,他们也还没找到最终答案,希望用户们集思广益。
其实如何打造自己的飞轮,是每一家公司,甚至每个人都应该认真仔细考虑。
什么是飞轮呢,源于亚马逊的一直倡导的飞轮效应。
简单说就是公司业务的正循环体系,各个业务模块之间会相互推动,就像是咬合的齿轮一样。
整个齿轮组从静止到转动起来需要花费比较大的力气,特别是最开始非常困难。
但每一圈的努力都不会白费,一旦有一个齿轮转动起来,整个的齿轮组就会跟着飞速转动。
每家公司和每个人都应该考虑什么是自己的飞轮组,并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推动它。
罗振宇说罗辑思维的飞轮,现在找到两个着力点,就是高质量的用户和高质量的老师。
第三个着力点具体怎么实施还没有想清楚,但方向是清楚的,就是把信用传递下去。
如何让用户获得高质量的信用,而且能把信用传递给自己的社交关系。
如何让老师更好的获益,更有信用和社会荣誉感?
罗振宇希望得到用户、老师、信用,这三个点互相形成正反馈,从而打造出一个不断互动放大的“飞轮”。
按照罗振宇第三个着力点,传递信用的方向,我个人觉得还可以加入投资作为着力点。
也就是把信用传递给用户和老师之外,再赋能给投资对象和合作伙伴。
腾讯和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有什么共同点呢?
他们都是投资公司。
利用资本和流量给企业赋能,没有哪家公司比腾讯更激进更成功。
腾讯整体投资金额超过千亿规模,体量达10亿美金的公司数量在50到100家之间。
2017年,共有120多家公司拿到腾讯投资,比BAT中另外两家的总和还要多。
腾讯为什么投资呢?
一是把朋友弄得多多的,把敌人弄的少少的;
二是用自己的流量和资金给投资对象赋能;
三是马化腾等高管通过和投资对象的了解沟通,获得对这个行业的顶级认知。
这几点对罗辑思维同样成立。
罗辑思维有用户,有信用,这都是可以给投资对象赋能的资源。
拥有更多各行业的朋友,和获得各行业的最新认知,也是他们需要的。
罗辑思维虽然不像腾讯那么有钱,但同样可以通过高质量的用户,和长期建立的信用,以及经验和资金投资一些资源互补的公司。
罗辑思维以前也做过投资,比如之前投资过papi酱,后来很快退出了,还说不再做投资了,要专注自身业务。
从papi酱的投资中退出是正确的,因为双方用户群不符,流量难以交换,无法为对方赋能。
但不再投资,我个人认为这个决定并不一定明智,投资可以是公司飞轮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罗辑思维如果用自己的信用和用户,以及互联网方面的领先认知,去投资有潜力的,愿意终身合作的企业。
这样不但获得财务回报,还可以获得跨行业同盟和最新的认知,成为自身业务飞轮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个逻辑不光对腾讯和罗辑思维有效,对其他公司同样适用。
利用自己在行业中的专业、信用和积累,投资能对自身业务互补的公司。
获得业务资源,收获财务回报和交换各种认知,打造一个合作联盟。
对所有公司来说,当条件成熟后,去投资那些你愿意终生合作的公司,都可以是自身飞轮组的一环。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富日记原创,如转载请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