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教育心理

如何帮助孩子和情绪相处

2017-07-12  本文已影响80人  孺子心画

最近一段时间,儿子突然对晚上锁门的事情上起心来。先是提醒我们要锁门,然后觉得不放心,自己还要再检查一下,检查了之后还是不放心。

究其原因,我想是因为之前小区内曾经发生过一起入户盗窃案件。主人提前下班回家,将小偷堵在屋里,因此两个小偷试图从窗户跳下逃跑,结果摔伤了。在等待警察处理的期间,正好我们路过,儿子可能因此被吓到了。

本来我没有太在意,但儿子连续这样两三次之后,我觉得似乎应该干预一下。于是我问儿子:“你为什么这么在意门上锁了没有?”

他说:“我害怕晚上有坏人进来。”

我说:“那你检查一下就可以了,为什么还不放心呢?”

他说:“我不知道,我就是担心。”

我想了一下,对他说:“你这个担心和不放心是一种情绪,叫做害怕或者恐惧。这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感受。它会提醒我们注意周围有没有危险、有没有不好的事情发生,让我们检查一下是不是哪里不对劲。所以它是我们人的一种很好的能力。不过,它有时候会变得过分,影响到我们的生活。”

看着儿子似懂非懂的样子,我接着说:“其实这个害怕的情绪,就像是生活在我们内心里的一只小羚羊,它很敏感,很警觉,它随时都在帮助我们注意周围有没有危险发生。所以,这是个非常聪明、机敏、负责任的小羚羊。现在你感觉到担心,就是它在提醒你,要在睡觉前检查一下门窗,这其实是很好的,也是有必要的。”

“不过这个小羚羊有时胆子太小,它有时会担心过头。所以你也不要完全听它的。当你感到害怕时,你可以去检查一下门窗,验证一下小羚羊的感觉对不对。如果都已经关好了,证明没有危险了,你还是感到害怕,那就是小羚羊担心过头了。你可以试着对小羚羊说:‘门窗已经都关好了,现在我们很安全,可以放心睡觉了’。这样的话,你心中的小羚羊也许就不会那么害怕了。”

儿子点头,表示明白了。此后晚上睡觉前,他想起来还会提醒我们要锁好门,但不会再跑去检查了。


在与儿子的对话中,其实包含了我认为培养孩子与情绪相处所要具备的几个要素:

一个是要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让孩子知道,现在这种不好的感受是什么。如果不能帮助孩子认识情绪,那么他就可能将很多心理过程混淆起来:把认知当成了情绪,把情绪当成了身体感觉。比如将害怕解释为睡不着觉,把肚子饿理解为自己很烦等等。所以,我首先要明确地告诉他:“你这是一种情绪,叫做害怕或者恐惧。”

二是要让孩子知道,情绪是一种很正常的感受,它只是为了提醒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对情绪的发生,先要有一个现实的检验,就是看周围是否真的有引发我们情绪的情境在。如果晚上睡觉不锁门,那么确实有不安全的情境在,所以有害怕的情绪就是应该的。只有排除掉引发情绪的情境,我们才可能更好地处理情绪。

三是让孩子可以与情绪对话。当一个人完全沉浸到情绪当中去,其实是很难开展工作的,这就需要帮助当事者与情绪拉开一点距离。通过与情绪对话,可以产生“不是我很糟糕,而是情绪有点糟糕”的意识,使当事者能够从情绪当中解脱出来。

四是让孩子能够与情绪和平地相处。有时候情绪并不能立即消除掉,并且越是急于消除就越会激化,这时需要我们接纳情绪,让情绪如其所是地存在着。当能够平和地对待情绪时,情绪得不到强化,也没有新情境引发,就会自然地慢慢消解掉了。

这几个对待情绪的要素其实对成年人也同样适用。只是因为孩子还比较小,不太容易理解抽象的概念,所以我在与儿子的对话中将情绪具象化和拟人化。因为是小男孩,又比较好动,所以我选择说是小羚羊,如果是小女孩的话,可能选择梅花鹿或小白兔会更合适一些。

其实不只是害怕和恐惧,任何情绪都可以这样进行具象化和拟人化。

比如生气和愤怒,可以对孩子说:你心中有一头叫做愤怒的狮子,它很强大,它可以帮助你消除危险,打败敌人,但有时它也会伤害到你身边的人,伤害到好人。所以,当它出来时,你要记得看看周围,是不是真的需要这头愤怒的狮子来帮助你。

比如悲伤,可以说:你内心的小熊很伤心,你可以安慰一下它,告诉它,你很关心它,很爱护它,不开心的事情很快过去,到时候它仍然会开心地打滚和玩闹。

人不可能只有正向的积极情绪,而没有负面的消极情绪。快乐的人生也不是要消除掉负面情绪,而是知道如何更好地与各种情绪相处。越早让儿童学会面对各种情绪,并与之相处,就越能让孩子更好驾驭自己的情绪,获得积极乐观的人生。


当然,拟人化的表达方式只有在孩子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年龄段才有意义。让孩子与情绪更好地相处,更多的还是要在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去养成。

父母平时应该多引导孩子注意自己和他人的各种情绪,并用语言表达出来。比如:“我现在很愉快”、“我现在有些紧张”或者“你看起不太开心,是生气还是伤心呢?”等等,要让孩子明白情绪的多样性,能自由开放地感受情绪,并知道如何去表达。

要帮助孩子去发现引起情绪的情境和原因,鼓励孩子把负面情绪讲述出来。父母要耐心倾听,并给予共情理解,陪伴他找出解决方法,采取积极的行动去消除不好情境。

如果情境是不可以改变的,那就要让孩子学会接纳情绪。比如说:“现在你很难过,我可以理解,但这件事情无法更改,你可以哭一会,也可以稍微静一静,等你觉得可以了,我们再继续。”让孩子知道,情绪不好的确会让人感觉难受不舒服,但那不是固定不变,多数情况下会很快地过去,而我们总要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当然,一切的方法技巧其实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

心理学家比昂将好的父母比喻为“容器”。意思是说,当孩子情绪不好时,父母要像一个容器那样,接纳这个不好情绪,然后将其转变为可以接受的情绪,再返还给孩子。

比如孩子对父母发脾气,父母马上也发脾气,这就不能起到一个“容器”的作用。因为父母只是将孩子不好的情绪直接反射了回去,这会进一步强化孩子情绪化的表达方式。

但如果父母说:“现在你感到很生气,肯定是因为什么原因,我们可以平静一下,把你生气的理由告诉我。”这样,就将孩子难以承受情绪(发脾气),在父母的“容器”里转化成有理性、有逻辑性、可操作的表达方式,成为可以承受的情绪,再返回给孩子。在这个过程里,孩子自然而然地就学会了应该如何更好地处理情绪了。

孺子心画《空谷惊雷,过而不留,斯谓虚怀》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