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曾国藩》9
第十一章 太平天国最后的战役
第十二章 将权位二字推让少许
这两章放在一起回顾了。实在是因为这两章涉及的人和事过于心塞。两个恩将仇报之人,一个不听话的手足,彼时的曾国藩看上去云淡风清,实则风起云涌啊。也正是这样的时刻,才能看出他一生的修为。
先说手足吧。对待曾国荃的事情上,看到了曾国藩这个圣贤的凡心,也看到了圣贤的智慧。说他普通如凡人,因为他对待弟弟的事情上一是手足,一是家族观念,故意给弟弟放水,默许弟弟“适当”捞钱,因为他们的背后还有曾氏家族。默许弟弟“好杀”,因为他们担心太平军家属反水。包括后期左宗棠状告朝廷洪秀全幼子出逃,造成曾左撕裂,其实也是这个因素。
圣贤的智慧则体现在他从史书,易学中提取智慧,并真正的趋福避祸。当一个人的地位,权势声望达到顶点的时候,其实就是走下坡路的时候。越是这样的时候越需要保持清醒。他能迅速捕捉到朝廷对湘军,对曾氏兄弟的尾大不掉的担忧,他深深懂得“自古握兵柄而兼窃利权者,无一不凶于国,而害于家。”所以,他自剪羽毛,让弟弟离职,裁撤湘军。他的举动让朝廷对其态度大为改观,不仅不追究曾国荃,还放手让其治理两江。
像曾国藩这样恰如其分的完成政治上的退却在中国史上并不多见,更多的是身败名裂,兔死狗烹。足以可见“学史明理,知古鉴今。”传统历史文化智慧无穷啊。
两个恩将仇报之人,一个沈葆桢,一个左宗棠。老实说,读完两人“事迹”的瞬间,沈葆桢对曾的伤害已基本忘却,相较于左宗棠,沈葆桢可以说不值一提。
在曾左撕破脸后,相对于自命不凡的左宗棠对曾国藩止不住的评论来说,曾国藩对左宗棠真的是做到了“相忘于江湖”,堪称人际交往的典范——
面对左不断的攻击,他做到了:
一,要求自己的亲朋好友及家人不回应左,反而鼓励他们交好。
二,对左的攻击,对好友带来的有关信息也能不闻不问,不予回应。
三,更甚的是,在左征战西北筹集军费时,在那些与左关系一般的省份不能如数按期输送的情况下,来自两江曾国藩的那份军饷源源不断,足额且及时。并且曾还将最得意的部下交给左宗棠使用,助其肃清陕甘。
曾国藩如此种种,令左宗棠第一次产生了发自内心的敬重和钦佩,并终于承认自己不如曾国藩。
“圣贤一定是豪杰,豪杰不一定是圣贤。”世人眼里,曾国藩是圣贤,而左宗棠却止于豪杰。
一声叹息!圣贤书读一读可能,圣贤真是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