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生命终结时,是否有人愿意守护你?》--读《芳华》有感
不久前,全城热播《芳华》,朋友圈、公众号都被《芳华》的相关评论文和文章刷屏了。
《当生命终结时,是否有人愿意守护你?》--读《芳华》有感为了保留神秘感和不受他人思想先入为主的影响,我一直没去看评论和文章,想先看了《芳华》的电影版再去看这本书和评论。可惜的是,一直没抽出时间去看电影,恰好近日有书友分享PDF格式的《芳华》,便迫不及待地连夜将《芳华》一睹为快。
《芳华》通过对刘峰、林丁丁、郝淑雯、何小嫚一生的大概描写,向读者勾勒出性格迥异的四人,在大时代的背景之下,每个人的命运大相径庭,拥有着出人意料的人生归宿。
有人问我是否真正爱过一个人?答案是肯定的。但这个肯定,肯定不如二十岁的刘峰对二十岁的林丁丁的爱。
一个人一生,能碰到心和身都去死爱的人,是太难得的。以至于她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或者来自指尖的一个轻微触碰,都会像电流一样,从指尖传导给大脑,再从大脑散发到全身,引起一系列的表层生理反应。
《当生命终结时,是否有人愿意守护你?》--读《芳华》有感这样深情的一份爱,被林丁丁的一声“救命”,从幸福的彩云间狠狠地拉拽了下来,“啪”的一声重重的摔在地上,然后被踩进泥潭里,慢慢埋葬了。
为什么刘峰在文工团帮过几乎所有人的忙,但在“触摸事件”暴光后,几乎所有人都“背叛”了他呢?
我认为这正是人性阴暗一面的有力佐证。人性都是自私的,但刘峰在人前表现出来的形象几近完美,让人找不到一丁点儿瑕疵。越是这样,人们越是希望他出丑,在他出丑后越会极尽所能地挤兑和丑化他,以满足自己心中对达不到的完美的报复,这都是人性劣根性最明显的表现。
《当生命终结时,是否有人愿意守护你?》--读《芳华》有感刘峰离开文工团前去伐木连的前夜,何小嫚去给他送行。作者说:也许小嫚是唯一一个真正识得刘峰善良的人。
因为,一个始终不被人善待的人,最能识得善良,也最能珍视善良。
这句话,我是认同的。
正如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告诉我你的配偶让你不满意的地方,我就能告诉你,你的配偶吸引你的地方。”
《当生命终结时,是否有人愿意守护你?》--读《芳华》有感做了一辈子好人的刘峰并没得到所谓的“好报”,南下北上,贩书看门,转业后的生活过得颠沛流离。听说《芳华》电影版惹人落泪最多的角色就是刘峰,确实如此,在看到刘峰最后以近乎凄惨的命运而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时,我也鼻子一酸,心里头也曾堵得慌。
当然,刘峰同时也是最幸运的,我们看到主线的五个人最后都孑然一身,结局都不算幸福和完美。
但是,在刘峰生命的最后几年里,曾经“背叛”过他的几个人,带着愧疚的心在联络或者帮助他。而何小嫚一直静静地守护着,不管是出于报恩还是出于爱,最起码在生命走到终点的时候,有人为你守护。
《当生命终结时,是否有人愿意守护你?》--读《芳华》有感《芳华》给我最大的感悟是:人的幸福感,往往取决于内心的安静,别奢求太多,简单,顺其自然就好,心安自然就快乐。人生,在心淡中求满足,在尽责中求心安,在奉献中求快乐,在忠诚中求幸福。虽然好人未必有好报,但发自内心的真诚付出,收获的是心灵静谧与自然祥和。
刘峰六十多年的生命跨度,经历了时代的变迁,人性的变化,但自始至终有一点是没有改变的,那就是默默地付出,凡事先为他人考虑的‘雷又峰精神’。不管是小说一开始描述的帮‘括弧’担水和帮文工团修缮‘红楼’,到中间的帮马班长‘打沙发’与何小嫚‘排练’,以至后来的劝娼从良和寻找徐姓小兵,都是这种精神作用于人后的表现形式。
《当生命终结时,是否有人愿意守护你?》--读《芳华》有感可曾想过,在你生命终结时,是否也有一个人为你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