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上帝视角”突破思维局限
前文
稻盛和夫曾经说过这样一个公式:
人生和工作幸福的分数=思维×热情×能力
在他大学毕业的时候,由于遇到就业难的社会时期,工作很难找到,他就想过进入黑社会去混个名堂。后来他思维转过来了,觉得就业再难也不能做有违背社会良知的事。现在看来,他也许自己能在里面混个头头,但人生幸福度绝对是负数,不会过的自在和安宁。
每个相乘的指标都有1~100分给分。但是思维的分数就有方向性和正负性,就是可以0~100,也可以是-100~0.
如果一个人能力不足,但是他意识到,有勤奋善良和学习的思维,以及热情,那么他同样可以得到很高的分数。并在之后能力也会提升上来。人生结果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但是一个人的思维和心地出现了问题,也就是出现了负数,那么的热情和能力分数再高,他的人生结果也也永远是负数,且积累的负能量也越多。人生结果可想而知。

稻盛和夫在他大学毕业的时候,由于遇到就业难的社会时期,工作很难找到,他就想过进入黑社会去混个名堂。后来他思维转过来了,觉得就业再难也不能做有违背社会良知的事。现在看来,他也许自己能在里面混个头头,但人生幸福度绝对是负数,不会过的自在和安宁。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思维”对我们人生决定性的影响。思维在这里,我们可以解释为哲学、良知和思维模式。
如果性格决定命运,那么思想决定结果,它就是人生的两只无形的大手,前者很难改变,后者则是可以努力改变的。
用“上帝视角”突破思维局限

笛卡尔曾说过一句话:我思故我在。
这里他把“自己”等同了“思维”和“思想”。其实人类还有种独有的更高级的自我——大我,“大我”拥有独有的更高级的能力——元认知。
用人话说:其实我们内心里住着两个“我”
,在这里我们可以称呼他为“小我”和“大我”
小我,它充斥着前世今生的个人的经验,思想、私欲和情绪,一个活着的记录着很多知识的知识库。
大我,可以说是每个人身上的“佛性”,他有颗博爱怜悯的心和全局广阔的视角,且公平公正,他不断的整合和关怀小我的“新陈代谢”。
如果说“大我”和“小我”,听起来太玄乎。那我我们就从科学的角度,从每个人拥有的“元认知”的能力,说起。
从“元认知”的字义,元+认知,元:基本的,居首的。我们知道它是人基本的首要的一种自我认知能力。
元认知定义,也就是对认知过程认知,即拥有审视自己思想和身体的能力。
打个比喻,就如同灵魂出窍一样,我们能够“脱离”自己,以一种“全局”角度去观察自己的读书,看电视的身心状态,甚至与美女约会聊天时,突然觉察到自己脑袋蹦出了个前女友的场景,让你内心十分紧张。
我把这种能够“脱离”自我和“无死角”的观察角度称之为“上帝视角”。
其实佛佗和老子,很有可能就是把“元认知”的能力用到了极致,用这种“上帝视角”了悟了人生真谛和世间真理。佛佗通过冥想打坐的方式,观察到了身心七情六欲的运行规律,了吾真理,从而离苦得乐,普渡众生。
那我们是否能用“上帝视角”去改变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了,答案完全可以,因为你本具“佛性”
——元认知的能力。

上面提到过得稻盛和夫的故事,他就是经常使用上帝公式的人,让自己不断升级自己和突破生活困境的人。还记得这个公式吗?
人生*工作幸福=思维×热情×能力
先生总是以这条公式作为生活准则,每当生活出现问题和困境时,他总会问自己:他现在的思维方式是怎么样,我是否能改变思维,从而改变生活。
上帝视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佛家有句话叫做:行走坐卧都是禅。意识就是说,生活中的每时每刻,我们都能通过“上帝的视角”,去认识自己,成长自己。

当遇到痛苦迷茫时,我们就观察自己是否思想出现了问题,及时调整思维。
甚至和伴侣,朋友沟通,出现的问题,我们可都以去观察自己的思维情绪模式,是否阻碍了关系和沟通。
当然“元认知”不仅仅就是用来解决问题的,我觉得用它更是一种意境,一种生活的艺术和智慧,每当夜深人静,或则林间散步的时候,我们可以观察自己走路时的身体的姿态,思考时皱起的眉毛,甚至看美女,看帅哥时自己的身心状态。这种状态,可以让你获得新鲜的活力,保持自我和生活的感知。
如果说使用元认知的能力太费劲,那么你可以通过去写成长日记的方式,去反省自己一天的生活。你的思维,情绪和目标也会越来越完善稳定,这也是训练自己“元认知”能力很好的方式。
“元认知”实质就是一个人自我能够不断给自己反馈和成长的关键。

——用文字和摄影记录世界成长的N06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