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诊断:理解人格结构》

《精神分析诊断—理解人格结构》第十二章自虐型(自我挫败型)人格

2023-04-10  本文已影响0人  温暖如春艳阳天
自虐型人格的个体,惯常与己为敌,有些人经常遭遇意外事故,有些人蓄意伤害自己,但并非意图自杀。ta们通过自我损毁的方式追求某种满足。那些需要强烈情感依附的自虐被称为关系自虐。他们的自我挫败行为源于不计代价地保持情感关系。而道德自虐则将自尊建构于忍受痛苦和自我牺牲的基础之上。自虐者被称为拒受帮助的抱怨者

自虐的驱力、情感和气质

驱力:

生理:自虐人格的个体可能比那些精神分裂倾向者更善于交际或更多地依恋客体。

心理:儿童期遭受创伤和虐待的女孩倾向于发展出自虐行为,以躯体受虐来赢得道德胜利(弱者屡试不爽的武器)。

社会:?

情感:绝大多数自虐者易激惹、愤怒以及对自己怨恨。

气质:许多自虐者会对自己的遭遇抱怨,认为纯属受害、运气不佳或不白之冤(祥林嫂?)。

自虐的防御和适应过程

防御:自虐者以行为来抵消因沦丧、被动和隔离而引起的抑郁感。防御机制:内摄、反向形成、理想化、付诸行动

适应过程:如果在童年期遭遇令人恐惧、饱受虐待,会有一种心理动机——重现挫败情景,然后重新努力适应和掌控。

Reik探究了个体自虐性付诸行动的几种方式:挑衅;姑息;示弱;内疚转移。我们大多数人会偶尔使用自虐性付诸行动。比如,自我批评,保全自己或者是别人的过错,自己无能为力,默默忍受。

自虐者的关系模式

自虐症具有抑郁心理同时心存希望。当自虐者深陷困境时,周围人在一定程度上会有所回应。只要自己能充分表明自己需要同情和关心,就不至于遭受全然的情感抛弃。

研究者发现,自虐者的依恋不良和对遗弃的恐惧,让许多自虐者表达的本质是“请不要离开我,如果你离开,我就会伤害自己”。与孤独相比,自虐者害怕的是被抛弃。

在儿童与父母的关系中,儿童对父母的关注渴望远多于对自身安全的重视,儿童会逐渐习得痛苦是为获得亲密关系而付出的代价。儿童期遭受虐待(怎么算虐待?)的个体通常会内化其父母虐待行为的合理性,承受痛苦成为抵御忽视的良方。

自虐者对威胁具有期待性恐惧。面对自尊、安全和健康的危机,自虐者的反应是“我先攻击自己,这样你就无法攻击我了”(这里我会有“放弃我,满足你”的感受出现,以控制他人)。

自虐性自体

卑微、内疚、不受欢迎、咎由自取,无能感,是被误解的、不被赏识的以及遭人嫌弃的。具有道德性自虐人格者时常给人留有高高在上蔑视众生的印象。他们以承受苦难为荣,又蔑视那些无法像他们一样忍辱负重的人。他们以这样的方式维持自尊心。

自虐者通过受苦换得依恋关系,同时通过获得施虐快感来解决人际困境,享受继发获益。占据道德制高点。自虐者把自我邪恶的部分投射到别人身上,然后通过行为证明丑恶来自外界。自虐者需要周围有人(亲朋好友)来承载他们内心所排斥的施虐倾向。,他们处理困难的办法是,忍让,磨砺,笑对艰难困苦

自虐者的移情和反移情

移情:自虐者与治疗师之间会重现儿时的情景,他们急需要关心,又只能通过显示受苦才能获得关爱。自虐者常会设法说服治疗师,自己需要且应对得到同情,他们也担心治疗师的指责,中途放弃。自我挫败者担心他人会发现他们的缺点并因此抛弃他们,为了战胜恐惧,他们只有设法放大自己的无助感和努力为善的意图。治疗师会成为父母,被诱导去保护和安慰来访者,治疗师会觉得他们过于软弱,缺乏保护或孤立无援。

反移情:治疗师面对自虐驱力产生两种常见的反移情,反自虐倾向和施虐倾向。一方面,治疗师可能给予来访者过度且自虐式的宽容,试图确保他们相信治疗师能够理解他们,绝不会伤害他们。另一方面,治疗师对来访的理解帮助反而可能使患者更加无助和悲惨时,会产生自我不协调的愤怒,出现施虐性报复快感,怨恨他们对于帮助竟然如此排斥和抵抗。

治疗师需要控制表达自己对自虐行为的焦虑,如果治疗师越是担心自虐者行为所承受的风险时,他们反而漫不经心。

诊断的治疗意义

1、自虐者需要一个自我决断的有益榜样,治疗师在建立治疗互动关系的过程中表现出具体的示范,适度地自我关怀和自我保护,对自我挫败者的预后至关重要。对待自我挫败者的首要原则是“杜绝自虐的示范

2、面对自我挫败型来访者,治疗师不应展现“治疗性”的自我牺牲,那只还让来访者感到内疚和不值得帮助。

3、治疗师的自我关怀和自我保护会被来访者认为自私而加以攻击。与自虐者早年重要客体态度如出一辙。这种态度是现实的,也是治疗师期待的。治疗师需要让来访者明白逆来顺受并不是勇敢,让他们自己去慢慢体会,即使发泄出心中不满,也能获得接纳。

4、自虐者需要了解,当人们愿望落空,愤怒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以忍气吞声来强化自己的道德和正义感,是没有必要的。当自虐者感到失望、气愤时,为了避免令人可耻的自私自利,他们不是否认就是道德化。治疗师表现出爱护自我的行为,对自虐者固有信念有可能得以重构。

5、治疗师对自虐者的态度可以采取“不予同情”,由“你多么可怜”转换为“你是怎么把自己弄成这个地步的”,聚焦于来访者改善情况的能力。把来访者看做一个能为自己行为承担后果的人。

6、治疗师不应认同自虐者的内疚和自责。最好的处理方式是表达对他们痛苦的共情,同时我行我素。引导自虐者学会照顾自己,不为他人的反应而感到内疚,会引发他们的道德恐惧感,但同时可以激励他们提升自我尊重感。

7、建立可靠的治疗联盟,充分表达共情性理解,同时采取面质(时机: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对自虐者进行面质),尊重他们意愿的同时,改变他们的境遇。如果治疗师给来访造成了伤害,治疗师也赢及时道歉,切忌过度自责。

8、自虐者的非理性信念“苦尽甘来”,“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倚”,他们将自信与自我惩罚、自我挫败与最终胜利联系在一起。这些想法可能妨碍个体采取有效行动。

9、治疗师的不完美呈现,常常可以使来访者产生“移情性疗愈”,可暂时缓解自虐行为,更重要的是可以使来访者持续在深层心理层面停止自我牺牲。

5、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