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农夫”还是“园丁”?——听王红老师报告有感
2019-10-14 本文已影响0人
张松利
每每提到教师,人们总是爱用辛勤的园丁来形容这个职业。可是今天,听了牧野区教研室王红老师的报告《理解学生的成长》以后,却让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全新的认知。
王红老师是全国优秀班主任,她的主攻方向是心理学,这个领域似乎与数学教学毫无关联,但她的讲座却一次次在我内心掀起惊涛骇浪……
一、教师的职业角色定位
王老师认为,教师要做火柴,点燃学生的前行之路,而不是做蜡烛燃烧自己;教师要做律师,时刻给学生做无罪辩护,而不是做法官随时给学生判决;教师要做农夫,根据时令和作物种类及时施肥,而不是做园丁,让所有作物都整齐划一;教师要做啦啦队,给学生呐喊助威,而不是做陪跑者,最终精疲力竭无法前行。
二、怎样做农夫?
尊重与信任是教育的前提。马斯洛需求层次指出:尊重的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在基本需要里,尊重的需要又是最高层次的需要。也就是说,教育唯有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才能产生效果!
王老师认为:教育不仅仅是培养,更多的是帮助,教育要发生在孩子的发展之前。教育的预防作用力大无比,而教育的纠错作用却苍白无力。
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对学生心理的关注似乎仅仅局限于数学的认知水平,而很少聚焦皮革马利翁效应所产生的心理作用。王老师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给我们开启了数学教学的另一扇窗……
汤普逊老师与泰迪的故事深深地触动着我们每一个从教者:在农夫的手里,收获的只有蔬菜、作物种类的不同,而从无无法成熟的失败!
教育的本质不是纠正缺点,而是保护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唯有学会聆听孩子的心声,才能成就自我的教育!
从今天起,做一个“农夫”,让教育真正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