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典国学,做大写的人
----重读《历代名人家训》有感
前些年读了岳麓书社喻岳衡老师主编的《历代名人家训》多遍,近日又读,越来越感觉到其现实意义,真如同醍醐灌顶,振聋发聩,尤其对于今天的信息时代,在人们许多思想观念模糊、是非不清的情况下。近两年,党中央适时提出了树立良好家风的行动,这本书可以说正当其时,因为它提出了明晰的是非判断,对当今全党全国人民,甚至对于全世界,都给出了宝贵的精神食粮和道德标准,亮明了中国儒家的最明确的具有无穷价值的观点,是当今时代最正的能量。
仅举出以下数例说明。
比如礼让不争,唐代的隐士朱仁轨,教弟子说:“一辈子让路,不会多走一百步。”话虽平常,却发人深省。有些人为争针尖似的小事,充英雄好汉,打得头破血流,甚至行凶动武,受到法律制裁,可悲亦复可恨,读读这些话,就有可能及早回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他们不惜身家性命,与外国侵略者或黑暗势力抗争,做官不爱财,打仗不怕死,持身清慎,洁己爱人,以此作为人生至善至美至乐的境界,如明代抗倭志士任环所说“苦海中未必不是极乐国。”他们的行为,为后人留下了榜样;他们的家书,是从他们心里流出来的,包含着自己的信念,对后辈的殷切期望,往往成为掷地有声、千古传诵的名句。如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陶潜的“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反映了一种淡泊高尚的情怀,而又并非避世。明代朱柏庐的治家格言几乎家喻户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贫苦亲邻,当加温煦”,说来都是家常话,却包含着做人的道理。正是这些人生的哲理,处世的德行,成为我们民族珍贵而独有的文化遗产,使得这个民族虽历经风风雨雨,仍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发展保存下来,不仅没有被蚕食和殖民,并且开枝散叶,在当今世界发扬光大,厚积而薄发,和平崛起。
历史和文化是有继承性的,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强力反腐正合民心,顺民意。中国历来讲究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惜命,正是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才支撑着现代中国社会能够形成正能量的社会架构和氛围,才能聚拢民气,取得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胜利。
如何做人,做好人,做对社会有用的人,除了劳动和实践,读书是最重要的途径。纵观历代家训,都把读书做人摆在极重要的位置上。孔子教育学生,“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认为只有学了《诗》,才能通达社会人情,心平气和,善于言谈。学了《礼》,才能“德性坚定,故能立。”刘邦做了皇帝以后,要太子练习写字,“每上疏宜自书”。《颜氏家训》有《勉学》一篇,说“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欲暖而懒裁衣”也,还强调要抓住时机,及早启蒙教育。“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故须早教,勿失机也。”万一失了读书的时机,按颜之推的意见,“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并引用孔子的话,“五十而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
古人教子,常把读书做人联系在一起。他们认为,读书固然是为了求知,更重要是为了学做人。三国时的王修,品德高尚,教育儿子“必读书,并学作人”,“效高人远节,闻一得三,志在善人”,他的子孙都以操守高尚见称。韩愈教育儿子,“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裙。行身馅不义,况望多名誉。”也是把读书与做人联系起来。清代学者陆陇其说得更明白,他指示大儿定征:“非欲汝读书取富贵,实欲汝读书明白圣贤道理,免为流俗之人。读书做人,不是两件事。”“若不将来身上理会,则读书自读书,做人自做人,只算做不算读书的人。”这正是王阳明的“事上练”“知行合一”的儒家理论。
他们把做人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为了名誉什么都可以不要,生命都可以舍弃,更别说高官厚禄。比如明代因反对权宦魏忠贤而投水自杀的高攀龙,在家书中教育儿子;“吾人立身天地间,只思量作得一个人,是第一义,余事都不要紧。”清代画家郑板桥在家书中说:“夫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
对于做什么样的好人,有什么具体标准和要求,很多家书于此都做了阐述。他们教育子弟做好人,就是居官要清廉,做事要勤奋,生活要节俭,待人要诚恳,交友要谨慎等。
居官清廉与生活简朴互为表里,司马光的《训俭示康》一文很有名,司马光”于财利纷华,如恶恶臭”,他以自己生平崇尚节俭的行事和志趣,对儿子进行身教,又以自己父亲和当世名臣的言行,说明“节俭乃大贤之深谋远虑”,再举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俭能立名,侈必自败。
很多家训还强调慎重交友,“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谄谀轻薄,傲慢狎亵,导人为恶者,损友也。”而能否交到益友,又在于自己的品德修养,“志趣卑凡,不能克己从善,则益者不期疏而日远,损者不期近而日亲”,这就是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生活确实就是这样,有许多人就是由于交友不慎而误入歧途,自己又把别人带坏,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带坏了整个社会风气。
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个老师,父母和先人的话以及他们的情操修养事迹,对子女的影响特别大,有着神奇的力量,这也是家训的作用和力量,这些家训寓情于理,浓缩了长辈深沉无尽的爱,即使今天读起来还令人掩卷沉思而动容。
(本文根据本书喻岳衡老师序言改动)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