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

超越一般作家的思考范围——读韩少功新书《夜深人静》

2019-06-02  本文已影响1人  昌言微文集


韩少功是一位长期活跃于文坛的著名作家,代表作有《爸爸爸》、《马桥词典》、《日夜书》等。他作品的风格,激烈与冷峻、抒情与批判、浪漫与犀利并存。而在其新著《夜深人静》一书中,集中展示了韩少功的心灵轨迹,视野的广度、阅读的深度,都使他超越了一般作家的思考范围。

 

这本《夜深人静》,从韩少功以往的作品中采集英华,精心编辑而成,跨越时空,虚实并举,带有心灵自传色彩。透过记忆的回廊,韩少功将往事付诸笔下,“少年”、“乡亲”、“天下”、“书卷”、“心魂”五个部分被串联起来,交织成一个斑驳陆离的世界。通过这条秘密通道,能窥见韩少功过往的写作和个人经验,或多或少,有点时代启示录的意味。字里行间掩饰不了的荒诞,暗藏对时代的鞭笞,甚至是给当下浮夸的人性,以及虚无的创作文坛,都有着反思与启迪。

 

韩少功的文字蕴含着温情的力量,其笔下的人物,真实、善良、朴素、谦虚。书中“乡亲”这一部分,汇集了韩少功以往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如《马桥字典》中的北青、《爸爸爸》中的丙崽、《风吹唢呐声》中的德琪等等。这些形象都是世界上受苦受难的人,或者带点悲剧性质。他们或是不受人欢迎,招人羞辱;或是身体残缺;亦或是被命运绑架……可是,混沌才是事物本来的面目。韩少功借此传递的是“众生在我,我在众生”的人道主义观念,他们应该得到平等的关注,平等的回应,平等的处理。

 

韩少功是一个山水情调根深蒂固的人。他写自己患了缺月症,城里的月亮是水泥丛林里的死鱼眼睛,而在乡村,“我伸出双手看见每一道静脉里月光的流动”。他的乡村情结已化作一坛老醋,越来越醇。于是他清醒认识到自己,也看淡外界一切,写完《马桥词典》以后,就住到乡下养鸡种地去了,他在寻找自己的桃花源。在他的眼里,城市的噪声烧灼他,汽车是钢铁鼠流,水泥的巨蜥张牙舞爪扑向他。他说:“生活有什么意义呢?”其实,这不只是他的诘问,每个生存在大都市里的人,被利益社会分割成一个工具的同时,都会有所迷惑。

 

韩少功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表达方式,不随大流的写作方式。他说:“健康的写作像恋爱。写作一旦职业化和功利化就像三陪,虽有业务规模,但几无真情实感。”从这本《夜深人静》中,可以看出他对于自己文字的珍视,他用自己特有的敏感神经,来时刻把握时代的脉搏。“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不那么看重结果的得失,不那么计较友人的亲疏,就不容易受伤了,没什么好事也可以傻乐。这种高人表现出另一种没心没肺,有金刚不坏之身。”正如他的文字,他不用刻意去宣传,喜欢的人自会喜欢,并会感同身受。

 

韩少功是一个自谦之人,他曾这样自喻:“当不了太阳的人,当一只萤火虫也许恰逢其时。”他的真实,他对于中国社会文化状况的深刻思考,让他一下子从众多的畅销书的作者们堆里凸显出来。他不阿谀奉承于现今的文化潮流,他愿意独立坚守着自己对于文学最开始的信仰,习惯于用自己的文字、自己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态度。当下的作者也不少,文坛“拒绝长大,娱乐游戏”的风气却不减。于是韩少功发出这样的反思:“文学还能做什么?文学还应该做什么?”这也成为了《夜深人静》的目的所在。

 

韩少功说:“一些貌似强大的潮流都会成为过眼烟云。”具体到对一个作家来说,他如果不只是想自己的作品名扬当代,而是要经得住历史的检验,那么,必须舍弃一些功利,耐得住寂寞;必须锲而不舍地寻找自己的心灵故乡,在不间断不重复的体验中,使自己的创作之树常青。韩少功真实地记录着时代,权当一场场残酷电影,可见他对历史甘愿承载的责任感。当然,因截取片段显现的局限性,也使得整体不那么连贯,偶有断章取义之嫌,这应是此版本的不足之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