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息 折腾不止
文/Yanjun
学校有个女孩,金色的头发,来自德克萨斯州。我们常常一个饭桌上吃饭。虽然她没选我的汉语课,也算接触比较多,比较熟悉的学生之一。
餐厅里的菜,她多数不能吃,不能吃奶酪,而且对很多东西过敏,不吃红肉,白肉只吃鱼。多数时候她的盘子里只有一些生的蔬菜,西红柿或者菜叶子,不加沙拉酱,一些水果,或者是餐厅给她单独准备的其他东西,看上去就没什么味道的样子。
每次看到她的盘子我都得尽量控制自己不要不自觉地流露出同情。一直觉得自己已经够可怜了,作为外国人在这里,餐厅里很多东西都不吃。她比我还惨。学校每天都有放学后两小时的体育训练,所以她还得定时吃一些医生专门给她开的冲剂,补充能量用的。她比较瘦,但是也很结实,手臂都有线条。
如果我是她,从小到大肯定就被特殊对待了,不要说运动,父母估计大部分时间会让我呆在家里休息。每天运动两个小时?还是算了,一周两个小时都不一定有。
我觉得这也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个体现。同样是女孩子,我们求静,从小父母就教导好好走路,别乱跑,没事儿最好就在家好好呆着,看书做作业都行。结果我们都想着往外走,多少人都是远离家乡,在外地工作,一年只能和家里人团聚一两次。除了求静,还求稳定,找工作父母希望我们找个铁饭碗,公务员最好,不然就教师、医生、银行、事业单位,好像除了这些其他都不叫工作似的。
而在这边的美国孩子们,从小就是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同事的孩子上小学四年级,常常因为孩子晚上有比赛,排球赛、篮球赛等等,和她督修时间相冲突,跟我互换,这样她就能去看孩子比赛了。校园里教职工家的小孩并不多,三四个,常常能看到她们周末结伴一人一辆自行车,在校园里“乱窜”。校医室里也常常看到学生膝盖受伤,脚踝受伤,多数是运动引起的。好了之后她们又都活蹦乱跳的了。
我们学校学生多数是本州还有附近州的孩子。有时候聊到读大学,她们也都希望离家近一些,这是最大的考虑。当然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本州的公立大学对州内学生有优惠,学费比较便宜。虽然学生家里多数不差钱,但是她们依然会考虑这个因素。
前一阵看了一席的一个演讲,方励的《感谢你给我机会上场》。看完之后感触很深,他已经60多岁,而十多年前和他一起玩的朋友们多数已经在家休息、静养了,他还和一群八零后九零后继续折腾。生命不息,折腾不止。他说:每个人惜命的方式不同,有的人选择了不断去探索,不断燃烧;有的人选择各种养生,让自己更健康、活得更久。方励的状态,除了个性,我觉得和他留学美国之后美国文化对他的影响也不无关系。
我们说到健康,更多想到的是养生、食补等等,而对美国人来说,更多的是运动。前一阵子小镇上举办了五千米的公益跑,很多人参加。我们的校园也是路线的一部分。那是一个周日,我和几个同事正在餐厅吃早午饭,然后看到小镇居民陆陆续续从外面跑过,于是我们出来给他们加油。有十多岁的学生,也有七八十岁的老人。同事知道我也在跑步之后,和我说感恩节前,附近一个市也组织了五千米的活动,如果我到时候在学校,可以和她女儿一起去参加。
在菲律宾的时候,学校的主任姓吴,除了在学校担任教学工作,还在学校董事会、商会兼职,除此之外还有宗亲会、报社的工作,忙得不得了。同时也很有序,整个人特别精神。走起路来,脚底生风的感觉,至少比我这个年轻人步伐轻快得多。
记得是几年前看过一个帖子,是天津一所高校的法学教授介绍的《哈利波特》背后的西方文化,讲到了西方文化对于体育的重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欧洲那几个国家的纬度都比我们北京偏北得多。所以在古代取暖设备不发达的时候,身体素质就显得特别重要,事关生存。而美国也保留了这个传统,并且不断发扬光大,看他们一年一度的“March Madness”就可见一般了。
生命有很多种活法,方励说一眼望到头的生活还有什么意思,但是对很多人来说,有一份一眼望到头的稳定工作,然后把业余时间过得丰富多彩也是一种活法。一路折腾也得折腾得下去,有个良性循环才行。最后走出来让我们看到的,如果是一路折腾的,也是折腾成功了的那一部分人。网络上流传说有不少人看了这个视频就辞职了,我不大相信,至少不相信纯粹是看了这样一个视频的缘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忠于真实的自己比什么都重要,只有自己才知道怎么活更幸福。
生命不息,折腾不止。在我看来,更多的是不断去寻找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而不是生来如何,被教育成什么样,就一直那么走下去,多问问自己,现在过的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吗?你自己想要的生活又是什么样的呢?然后,去一步步活出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