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枝春满,天心月圆:你不知道的李叔同

2020-11-30  本文已影响0人  啸谷

文/啸谷

少时,第一次听到“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就被震撼到了,世界上竟有如此优美又韵味深长的文字,此词一出,余词尽废,从此,写送别的词再没有超过它的。

从那时起,我知道了民国时候有个人叫李叔同。

年岁稍长,又偶然间看到充满禅意哲理的八个字“华枝春满,天心月圆”,仅从字面就能感受到一股圆满、祥和之气。

我知道了李叔同的另一个名字——弘一法师。

但对他的印象也仅止于此,他似乎是一位卓越的词人,又是一位高僧大德。心向往之,却从未去深入了解,直到我读到了苏泓月的《李叔同》。

这本书初看是李叔同的传记,细读却俨然一部散文诗。每一段文字都是作者用心雕琢的,字里行间飘散出的是作者满心的崇敬和感悟。

从书中看到,作者细细研读了李叔同的著述,考证了关于他的大量史料,并追随他当年的脚步,去找寻他留下的足迹。或许也只有用这样的虔诚才配得上去描述弘一法师那传奇的一生。

弘一法师后半生致力于弘法普渡,他传奇的一生却令世人无法追随。

他生于1880年,圆寂于1942年,这是一个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他出身显贵,桐达李家是津门豪族,从小在物质上衣食无忧,但精神上却极度贫乏。

李叔同的母亲是他父亲四个妻子中最小的妾,地位低下,他出生时,父亲已六十七岁,在他五岁时便已离世,唯一同父异母的哥哥掌管了家族。

深宅大院,门禁森严,他和年轻就守寡的母亲在精神上备受折磨,逃离便成了他们唯一的出路。

年少时,李母带着他到了上海,李叔同也迈出了独自寻觅的步伐,这一步一迈,便持续了一生。

人的欲望分为荤欲和素欲,荤欲是指食欲、性欲等感官的欲望,素欲是指渴望成就、实现自我价值的精神欲望。

梁启超说:有大才者必有大欲。

年轻的李叔同一开始分不清这两种欲望,纵情酒色,却发现欲壑难填。

“天涯五友”、东渡日本,他靠着过人的禀赋和努力,取得了中国现代史上无人能企及的诸多成就:

音乐、美术、书法、戏剧、教育……

不疯魔、不成活,他从未耽于名利,只为找到自我。

但,音乐里没有,绘画里没有,戏剧里也没有,于是,他找到了佛法。

三十九岁剃度出家,开始了新的寻觅。

从此,远离物欲,持戒修行。

一双草鞋,一件衲衣能穿十年二十年之久。

一碗白粥喝完了,先用开水涮碗喝掉,再把碗舔干净。严格坚持过午不食。

那时的他已声名鹊起,即使身处乱世,获取物质也轻而易举,但他一为赎罪,二为证法,惜物如金,护生戒杀。

对于家庭和爱人来说,李叔同是残忍的,抛家弃子、始乱终弃,家人还不如路人。

对于丰子恺和刘质平来说,李叔同是天下最好的老师,值得用一生追随。

对于苍生来说,李叔同为全人类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出世入了佛道,内心便只剩下苍生。

他一生都在寻觅,也或许一生都在逃离。

他是世俗中的李叔同,也是佛国里的释演音。

临终之际,他挥笔写下: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廓尔亡言。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今日起,汝法号演音,字弘一。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