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氏族社会
传统历史我们会从劳动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从工具的变化予以阐释。如:陶器出现的时候我们会说工具的创造就不是就地取材,从心理学上讲这就叫目的和动作分开。之前的历史观都是以外在的现象予以分析和划分,但没有进一步分析为什么,没有从观念发展的角度予以分析。从观念的角度来看在人类之初始是一切都是混沌的,这个时候人类的观念意识并未形成,当人类有了观念,观念的外化形式就是氏族社会。
为什么母系社会在先,父系社会在后?母系社会基本上存留在本能的层面上,从进化学上讲,母亲只有懂得哺育后代,生物种族才能延续。从进化的角度讲如狮群要比蜂群更高级一点。狮群的构成并不全然出于生殖的本能,而是上升到了生存,为了更好的捕食,彼此之间可以有某种协助,这就是社会化的发展。父系社会也是类似的道理,存在某种社会分工在里面。
禅让制,牟先生是想托古立项,就是借古喻今。而不是过去的时代比今天的社会更好,更不是说要想过得更好只能回到过去。每一个时代虽有某种类似的社会问题,但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也好,工具也好,观念也好都是非常不样的,所以就需要不断演化出不同的社会形态。由直系亲情维系的禅让制,如将王位禅让给兄弟而不是儿子这是最原始的感觉,而父慈也是一种进化的结构,相应的子孝也是一种进化的结果,狮群是没有子孝这么一说的。父亲心疼自己的儿子也是进化的结果,更早父亲天天是和自己的兄弟生活在一起,就这样父亲与兄弟关系亲密是一种生物本能。而后来的嫡长子继承制,也是制度化的结果,发展的结果。
牟先生所以讲判断一个社会的进步标志在亲情意识之扩大和亲情意识之自觉。这个扩大和自觉就是相对于生物本能而言。这就是人之为人的过程,而不是生物本能的层面。
人统之政,托始文王。质:亲亲,独母亲。周文不仅要讲亲亲还要讲尊尊。
马克思的社会论认为我们的社会发展可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中国比较特殊叫做亚细亚社会,所划分为夏之前都属于原始社会,夏商周是奴隶社会,秦以后被称为封建社会。牟先生的有不同的看法。马克思的史观是经济史观,这会将人与人的关系降于生物层面,无人之为人之人性。于是人就要有超越,于是就有了上帝。但是牟先生认为这样的超越人之为人的形态仍然处于遮蔽状态。中国社会,从夏商周到民国,没有出现像西方那样的固定阶级。西方社会进化出自由民阶层和奴隶阶层,奴隶阶层像有闲阶层提供物质资源。中国的夏商周有没有奴隶呢?中国有奴隶,来自于战争,但主要用于祭祀,用于牺牲,戍边。但这样的奴隶更多的是家奴隶,没有形成特定的一个阶层。当时的井田制有奴隶参与但是也有自由民参与。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奴隶也是可以的,社会形态仍然可以维持,所以将其定义为奴隶社会不合理。我华族在开端处为何种形态?这就是牟先生想要做的事情,我们不从马哲来看中国历史,那么应该如何。
从那个时代开始至满清时期,一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大家都具有某种平等。但这种自由是如黑格尔所讲:合乎理性之自由,但无主体之自由。今天我们所讲的自由,是从生命的自觉与自省层面所讲的主体之自由,当然现实中我们仍然是合乎理性之自由,但无主体之自由。但是这不是党的问题,症结在于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每一个我,每一个生命的自觉与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