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

2020-05-02

2020-05-02  本文已影响0人  安静写文的玻璃君

父母各种明讽暗讽迎头砸下,还要孩子明白他们是一片好心,家长这是怎么了?面对孩子,就没有情商了吗?


有很多的人,在外面和别人相处,特别融洽,还能得个情商很高的评价,但一回家,面对孩子,就变成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心里想着,要好好讲道理啊,嘴上却自顾自说着各种断言和批评,更有甚者,会对着孩子说出“诅咒”般的言论。

不可否认,有些人,确实是对自己的孩子漠不关心或者有些厌恶,但更多的人,其实是想和自己的孩子好好相处,想让自己的孩子变得更好的,但嘴巴一张,一切都变了。

你想让他早睡,所以你说:“白天一直玩儿,晚上才写作业,烦死了”。他扫了地,你很欣慰,但你觉得你要提醒他扫地得把桌子下面也扫了,所以你说:“这么大了,连个地都扫不好,桌子下面都不扫,不知道在糊弄谁”。

这些话,挺日常,而且,很多家长觉得非常有理。哪怕有些人注意到了,但是下次开口,却还是难以抑制批评的冲动。最终,他心里不爽,你心里不爽,好事通通变成坏事。


一次两次,你不觉得,三次四次,你都习惯了。你以为,孩子懂你的意思,只是在叛逆期,其实不然,他们就是觉得你在找茬。每次你这样说完,他们心里都会出现两种疑问:

你眼里只有我打了1小时的游戏吗?你眼里只有我刷了1个小时的视频吗?你眼里只有我早晨8点才起床吗?……

我上了8个小时的课,你为什么没有看见?周末我还去补习了半天,你为什么没有看见?我晚上11点的时候还在刷题,你为什么没有看见?

很多孩子的怨气,就是从这两类问题里出来的。因为父母只说自己的不好,所以他们会很自然的以为,父母只能看见自己的不好。他们不知道自己究竟要怎样的努力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他们也会觉得累,觉得自己永远在为别人活着。


孩子的世界,和我们是不一样的”。做一件事,纵使你觉得他们有错,但好好问问他们为什么之后,你经常会觉得,还挺有理。
我教弟弟写笔记,教了很多次,但他依旧把各类笔记放在一个本子里。在我看来,这就是乱糟糟的,没有章法,数次要求他改正,但屡教不改。
有一次他上完课,我就心理建设很久,力求冷静地和他讨论一下这个问题。然后听他说:“我觉得,东一个本子,西一个本子很乱。而且,反正我能找到自己的笔记,你不是说笔记是要用的吗?”
本来我还想和他说一下形式也挺重要,但张嘴的时候,忽然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他想要的是实用,而非整齐美观。
交流到最后,我不再要求他分科目写笔记,他则是开始用索引贴来将各科笔记分类。

我觉得这是非常成功的一次交谈,他进步了,我也进步了。


和孩子不能好好交流,除了不冷静外,就是老把自己的位置放的高于孩子。面对孩子,你总觉得自己是对的,哪怕有些小错,那也是为了孩子好!所以,一旦他们不照你想得来,你就会觉得他们错了、他们辜负了你。

人生都是自己的,你不能替任何人过,也不要试图替他过。因为你想要的不一定是他想要的,你认为好的不一定是他觉得好的。你可以提出意见,也可以稍加干预,但只因为他做的和你想的不同,就批评责备,却是大可不必的。


望子成龙的心,我慢慢可以理解了。他没有你想的那么好,你有些失望,我也有点明白。你想让他好这件事,我真的懂。但请你不要再尝试用打击来催他成长了,因为这可能会让他对自己厌弃,也对你寒心。

孩子嘛,他好了,你还会希望他更好,所以揪着他的错让他改正没什么问题。但说“不好”之前,你先弄明白他做了什么,哪里可取,这非常有助于你克制嘲讽的冲动。

只要嘲讽少点儿、反话少点儿,那和睦就近在眼前。不过距离太近,不和谐总是难免的,所以不必太过介怀一次两次的争吵,因为这并不会影响你们对彼此的爱,但要注意,不要得理不饶人,更不要时常旧事重提。

管好嘴巴的冲动,收好嘲讽反话,让孩子知道你看见了他们的好,也让孩子知道你为什么说他不好。你得告诉他你的担心、你的期盼,你也要明白孩子的担心和期盼。

好好交谈,明白想要的结果只是对一件事求同存异,只是要让你因为看到他进步而喜悦,让他因保有自己而开心。

原文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