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战史的简单回顾———起因(八)奥匈帝国内部矛盾
上回说到奥匈帝国之所以急于吞并波斯尼亚的两个主要原因。
但是,波斯尼亚危机之所以爆发,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来自奥匈帝国内部。而问题的核心,是皇帝弗兰茨·约瑟夫和王储斐迪南大公。
约瑟夫皇帝就是著名的茜茜公主的丈夫,茜茜公主和皇帝的儿子是王储鲁道夫。鲁道夫爱上了一个小情人,死活要和媳妇闹离婚。
但配偶没有重大过错,天主教徒是不能离婚的。当年英王亨利八世为了离婚,甚至不惜与罗马教廷翻脸,创立了英国国教。
这鲁道夫也是个情种,1889年,鲁道夫和他的小情人就殉情自杀了。而到了1898年,他一生挚爱的妻子茜茜公主,在日内瓦旅游的时候被暗杀了。
约瑟夫皇帝本来是个性格很好的人,但经历了中年丧子,老年丧偶后,内心变得封闭,不再愿意接受变化。再说了,他1830年生人,到一战前的1914年,也都80多岁了,老年人思想保守也是很正常的。
约瑟夫皇帝对时代变化的抵触情绪,被一件偶然的事情大大强化了。唯一的儿子殉情之后,侄子斐迪南大公成了皇储。斐迪南爱上了一个亲戚家的侍女,约瑟夫坚决反对两人的婚姻,就因为这件事产生了很大的矛盾。在帝国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皇帝和皇储的沟通成了大问题。
奥匈帝国的问题,就是因为输掉普奥战争之后丧失了绝大部分说德语的人口,不得不给了匈牙利人平等的自治权,形成了一个双黄蛋的结构,由奥地利人和匈牙利人这两个优等民族联手“监管”捷克人、斯洛伐克人、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塞尔维亚人、罗马尼亚人、波兰人等少数民族。
而在具体管理措施上,奥地利和匈牙利的风格迥然不同。匈牙利这边是各种欺负少数民族,奥地利这边却非常平等开明。
但是,奥地利的这个开明的民族政策却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遇到了塞尔维亚这种完全不可理喻的极端民族主义,就像秀才遇到兵,是有理说不清。
在这个问题上,约瑟夫皇帝和斐迪南大公的意见有很大分歧。约瑟夫皇帝的想法是,别没事儿找事儿。但是斐迪南大公的想法却更高级一些,他的想法扁鹊治病差不多。趁国家各个方面情况还比较好,问题还在表面,赶紧把问题解决了。
围绕皇帝和皇储,奥匈帝国内部就形成了保守派和改革派两大阵营。对于刺儿头塞尔维亚,保守派的主张是先不管你,保持高压,不行再打。
而斐迪南大公连当初吞并波斯尼亚都不赞同。但吃都吃进来了,现在怎么办呢?斐迪南大公的想法是把两头变成三头,也就是在奥地利和匈牙利这两个头之外,再加个斯拉夫的头。
但是这个斯拉夫的头,他选的并不是塞尔维亚,而是克罗地亚。因为克罗地亚虽然也是斯拉夫人,但他们信奉的并不是东正教,而是天主教。所以他们就和奥地利人更亲近,而不像塞尔维亚人那么亲俄。
斐迪南大公后来甚至有了更激进的想法,就是把奥匈帝国拆成15个以各民族为主的合众国。如果他的这个想法得以实现的话,那欧盟早100年就实现了。
如果让斐迪南大公的想法化为现实,那波斯尼亚的人民谁还会去理会塞尔维亚人。改革派的斐迪南大公就这样成了塞尔维亚激进革命分子的眼中钉、肉中刺。
矛盾越积越深,就差一个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