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孟子学良贵
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
——《孟子·告子上》
孟子的这句话的解释是:想要尊贵,每个人都有这种心理,这是每个人的愿望。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可贵之处,而且,尊贵是自己给的,只是是自己没有去思索而已,别人给的尊贵不是真正的尊贵。
确实,审视人的一生基本是这么度过的,从小学好本领,在求学路上苦苦打拼,为的是让自己能够在这个社会上立足,能够养活自己,在养活自己的同时,在社会上赢得一席地位。
发展得好的能够加官进爵。或者在学术领域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在军事领域,通过冲锋陷阵,担任一定的官职。善经商者,经过努力,成为富甲一方之人。
总之,通过各种方式,在社会上赢得他人或机构或组织的认可与尊重。
而孟子认为: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
他人给予这种认可与尊贵,确实可以让人获得荣耀,甚至让人觉光宗耀祖。按照我们通常理解,这不就是个人此身的奋斗目标吗?那孟子认为此非良贵也,那从他的哲学思维我们可以认识到些什么呢?
可能他认为我们取得的社会地位和权力,这是社会或组织赋予我们的,这是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得正确对待。不能没有敬畏之心,不能滥用手中的权力和地位,否则很容易失去荣耀、失去尊贵。
这种贵的取得,如果没有与之相配的行为和品德,是不可能成为良贵的。
历史上太多这种典型人物,起初李自成起义军拥有政治纲领“均田免粮”,“贵贱均田”,“五年不征”,受到了老百姓的广泛拥戴,老百姓信赖他,纷纷加入他的部队,后来被拥戴,贵为“闯王”,贵为皇帝,为推翻明王朝做出了很大贡献。
但后来,他的这些政治主张都没有实施,他又被老百姓所抛弃,甚至后来自己在湖北九宫山被村民所杀。
孟子提醒世人“人人有贵于己者。”
提醒世人要有自知自觉,提倡去探知尊贵的本源,要自我修行,以期达到内在的尊贵,要注重自我品行的提升,要达到自尊自爱的高度,拥有了这些品行,这种才是真正的贵气。
大浪淘沙沙去尽,沙去尽时见真金。那些能够真正悟到“人人有贵于己者”之人,是经得起事态变迁,经得起大风大浪之人,在社会的风浪中不会风雨飘摇,随波逐流,迷失自己。
相反,他们是意志坚定者,是辨别得清良贵之人,即便是面对他人或社会给予的尊贵,也能秉承自尊自爱的原则,正确对待。
更可贵的是当他们放手这种短暂的他人给予的尊贵之后,他们依然能凭借自身的修养和自尊,很充实、很潇洒、很自如地行走于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