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叛逆”背后的潜台词,你真的懂吗?
了解教育的人都知道,人生有三个叛逆期,第一个是两岁左右出现的叛逆,叫“宝宝叛逆期”,第二个是七岁左右出现的叛逆,叫“儿童叛逆期”,第三个是12-18岁出现的叛逆,是大家最熟知的“青春叛逆期”。
孩子从2岁左右,开始学会说“不”这个字,紧接着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和“不”有关的行为和态度便接踵而来。“我们吃饭了”,“不要!”;“把玩具收拾好”,“不要!”;“我们回家吧”,“不要!” ……
当年轻的父母第一次遭遇孩子的叛逆期,会深深地感觉到怎么以前那个温顺听话的小宝宝不见了,在我们面前的是个处处不愿合作,随时随地宣示自我选择权利的不听话宝宝。这些种种,往往令家长们不知如何是好,甚至经常为此和孩子大发雷霆。
我们该如何看待孩子的这些叛逆行为呢?我们尝试着去了解他们,又该如何知道他们“叛”的是什么?“逆”的又是什么?
要想知道怎么应对孩子的叛逆,就要先知道什么是叛逆。它究竟有一些什么行为表现呢?
孩子的叛逆,特别是2、3岁孩子的叛逆,主要指的是违背家长的本意,做出一些意料之外、不合常规的事情。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是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希望通过自己所谓的标新立异来引起他人的注意。
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和父母唱反调,父母要求的事情偏不做,而父母越是禁止的事情就越要做。叛逆期的孩子,脾气固执而倔强,想要做的事情坚决要做到,认定的东西坚决不容改变,否则就对着父母耍赖、哭闹。还有一些叛逆期的孩子会故意做破坏性的动作,比如撕书、把玩具丢得满地都是,拆玩具、砸东西……这些搞破坏的行为让他们感到了一股快意,完全不在乎别人的感受。另外,争抢行为的频繁出现,也是孩子叛逆期的典型表现,他们看见喜欢的就想要,伸手就抢,同时也不愿意和别人分享玩具,遇到冲突就容易攻击别人。
听完这些,各位家长朋友们,你们觉得似曾相识吗?
因为这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普遍和正常的行为表现,很多孩子都会经历,所以作为父母,我们无需为此闷闷不乐、手足无措,取而代之地是我们首先要稳住自己的教育情绪,理性地看待这些行为,并尝试去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真正去读懂他们,最后找到一种适合你的孩子的最佳教育方法。
我们回想一下,每当孩子出现叛逆行为的时候,家长在干什么?我们是不是一直在要求孩子做这个做那个,如果孩子不肯,我们也不依不饶,非逼着孩子完成我们给定的任务,于是,孩子和我们就发生了各种冲突。
所以我们不难发现,孩子“叛”的是家长的管制,“逆”的是家长的权威。
当孩子的年龄渐渐长大,心理和生理都在发生着变化,所以他们开始不适应原先你和他们的相处方式,想要寻求另一种他们感到比较舒服的模式,而此时家长可能全然不知,依然用以前的教育方法和口吻对待孩子,于是你和孩子们的斗争就变成了家庭的权利之争、权威之争,让孩子的成长也印刻上了“叛逆”的标签。
既然知道了孩子叛逆的个中缘由,我们又该怎么应对呢?
首先,我们要适当改变带着权威教育孩子的模式方法,学会耐心地倾听孩子。不要总在孩子不听管教的时候就破口大骂、强扭硬逼,而是建议先冷静一下,尝试耐心地问问孩子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情绪,在成长教育中往往比追求一个行为结果更为重要。并且可以以此作为契机,帮助孩子释放掉一些负面情绪,也帮助他们保持一个健康的成长心态,顺利度过叛逆期。
第二,家长要注意和孩子说话的口气,不要总是以命令指使的态度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从内心尊重他们。尽量不要替孩子决定什么,而是可以给孩子做选择题,让他们试着自己决定,更可以让孩子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替代方法。这种良性的亲子交往关系,不但尊重和温暖了孩子的内心,更锻炼了他们行为处事的思维和能力,一举两得。
第三,如果孩子总是听不进大人的建议和劝告,那么家长可以动用一种叫做“自然后果法”的教育方法,让孩子自己去体验“自食恶果”的滋味,不过前提是保证安全和没有恶劣后果。孩子通过亲身体验,就会明白家长的教导是正确和重要的,在将来的生活中,会更倾向于听取家长的建议。
第四,请家长记住一句话——“盛怒之下不管教”。当孩子的行为表现已经彻底激怒你的时候,请先暂时放下冲动,离开暴风中心,用冷漠和不满的表情应对,等自己冷静下来之后,再和孩子好好谈一谈。千万不要用极端的方式打骂孩子,这将会给他心灵上造成不可磨灭的阴影,也破坏了你们之间的亲子关系。
最后,为了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叛逆期,家长需要修正对孩子的期望,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调整对他们的要求和标准。不要总把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别人会的,我们的孩子也必须会;别人能做到的,我们的孩子也必须做到。只有放弃这种事事比较的念头,不用放大镜看待孩子的一切表现,真正放下身段、蹲下来读懂孩子、理解孩子,让他们在适合自己的轨道上稳步前行,才是尊重的教育、包容的教育。
叛逆是人生的必经之路,它也许会让家长头疼,但绝不可恶。只有对孩子多一份理解,少一份误解,这样我们就可以在孩子不听话的情形下,用一种比较明智的方法去引导他们,悉心维系好你和孩子之间的亲子距离,用真实坦诚的话语告诉孩子,他们的行为已经另自己难过、担心和惧怕,我相信懂事的孩子们还是会很愿意体谅父母的苦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