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技术叙事疗法

叙事治疗第九讲第一节

2017-03-04  本文已影响349人  心灵地图FM

大家晚上好,今天晚上又到了我们微课的时间啦。大家可能也看到了,我在这里发上来了一张图片,这个是我刚才在咱们这个群里看到的。有同学说的一句话,所有的事情都没有预设,没有定数,是不是所有的理论都有不对的。那感觉心理的理论都可以不学了,或者可以问,其他的技术还有学习的必要吗?有点晕。

其实这个同学现在在思考的这个问题,非常好。叙事疗法和其他的疗法,他们到底区别在哪里?还有对于我们这些学习叙事疗法的人来说,如何把我们学的这个技术或者这个理念和我们学的其他的知识相结合,相融合。

如果是初学者,没有学过其他的疗法,那么这些同学可能也要问,那我光学叙事疗法可不可以,不了解其他的理论可不可以?我今天就这个问题给大家正式答复一下。

其实最早以前我们在学习这个理论的时候,我记得当时参加我们这个工作坊的人百分之五十都是资深的心理咨询师,也在问老师说,像我们学这个有什么好处,或者是有什么坏处?当时老师就和我们说:其实这个叙事疗法就适合学过很多种心理疗法的老师再来学这个技术。因为你们发现你们总有你们处理不了的个案的时候,你们就会迷茫,不知道哪里出错了。那么这个时候来学习叙事疗法,就可以把你们以前所有学的知识理论理念,全部来一个整合,梳理一下。然后,对于没有学过的同学,如果要是学习叙事疗法,就是有一个非常好的起点,因为他们脑子里没有那么多的理论和基础知识,所以他在学这个叙事疗法的时候,他掌握这个技术和掌握这个理念非常快,因为他以前没有框架,现在就给他建立了这个框架。

然后我想在这里回答这个同学的是,你刚才问的这句话中有一句话是对的。是不是所有的理论都有不对的?这句话说对了。就是我们为什么现在学过其他的理论还要再学习叙事疗法呢?就是因为我们发现,第一个,有可能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我们把这个技术没有掌握好。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在自己实践应用的过程当中,总是没有办法给来访者带到我们自认为好的那个疗效。

第二个,所有的理论疗法技术,我们知道有一个顺序的发展,大家可以注意到是,精神分析——行为治疗——认知——人本——认知行为。那么为什么疗法他有这样一个步骤或者是有这样一个过程呢?是因为所有的心理学这些疗法的大师,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就是所有的这些流派的大师,他们其实最早都是学精神分析的。都是从精神分析这一支分出来的。

那么他们为什么要独创一个他们认为适合他们来访者的疗法呢?就是因为精神分析当时给他们的技术和理念解决不了他们遇到的来访者的问题,所以作为心理治疗的技术和方法,才一直一直发展到了今天。包括叙事疗法,叙事疗法的创始人,迈克怀特和大卫爱普斯顿,他们全都有精神分析的基础,然后又都是学家庭治疗的。即使有这样一个精神分析基础,也是学家庭治疗的。可是还是处理不了他们面对的个案。

他们也是在接待他们自己的来访者,那么我要怎么样让我的来访者真的有一个好的转变呢?也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对于以前学的技术他们发现了其中的限制性、有限性。然后根据他们成功的个案,累积了一段时间,他们总结出来的这样的一种方法,总结出来这样的问话的流程,然后给它起了个名字,就是叙事疗法。从我们这个疗法的创始人他的经历来看,就可以回答我们同学提的这个问题。

其他的理论还是有必要要学的,我们不知道黑的话,我们怎么知道白是什么样子?我们只有经过学习精分、行为、认知、人本,人本的态度,共情,真诚,无条件地积极关注,这几点启示要是掌握好了的话,非常有利于我们来做双重倾听。这些理论疗法,我们也需要了解一些。这样我们才能知道,我们面对的来访者到底在哪个地方,为什么被卡出了。还有正好借这个机会给大家说一下,据我个人这些年的经验,我个案累计时间到今年的九月份是五千六百小时。从我个人的经验来说,所有的疗法都有它所适应的来访者。尤其是长程的来访者,做三四年的。他是需要有精神分析功底的。如果没有这个功底的话,对于长程个案来说,我们就没有办法处理,因为有一些来访者是需要的,他愿意做这么长时间的成长。

叙事疗法作为我个人来说,感觉是在家庭治疗,包括在目前这个很浮躁的社会下面,它处理现实问题非常快,效果也比较好,所以我个人给大家的建议是其他的技术也要学,有学习的必要。因为有一些来访者他就适合行为疗法,我们也要知道一些行为疗法的理论基础,它的原理是什么。大家注意到没有,在叙事疗法后面有一个行为蓝图和意义蓝图,这个行为蓝图要做的事情,就是在行为层面要有变化。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这么重视他行为层面的变化,而且如何去提出一个恰当的提问,来促进来访者在行为方面的一个变化,这个就是我们一定要知道行为疗法的原理以及使用的办法。

我们学这么长时间了,我们都知道一个概念,现代的主流文化,他是强调个体内在的本质的,而叙事治疗的假设,他是重视是关系的。我记得给我们讲冲突调节的老师,约翰温斯莱(音译)给我们讲过一句似乎是笑话的一句话,但是当时他是很严肃讲的。所以我也不太清楚这是不是真的,但他真是这样说的,他说美国人很难理解一个观点“个人不是宇宙的中心。”我倒觉得好像也差不多。我们从好莱坞的一些电影当中可以看出来,好像他们特别强调个人英雄主义。超人。即使电影的主角是凡人,也会表现这个凡人的能力的特殊性以及他的超常发挥。所以从这点来看,似乎美国人就认为人就是宇宙的中心。

第二个,人不是被内在本质驱动的,这个我们在前面讲过。叙事疗法认为人不是被他的内在本质驱动的。我们是从关系当中内化事物,内化对事物的认识,而关系就会成为争夺影响力的战场。如果关系成为争夺影响力的战场的话,我们就会发现权利关系非常重要。大家想争夺权利,我想争夺我的话语权。所以说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这个是叙事治疗的假设。

叙事疗法对心理学是有批判的,比如它是反本质主义的,不是被内在本质驱动的。他不太相信内在的心理本质的存在。我们在前面讲过人格、认知或者是情感。他并不是否认现实的存在,他只是认为这一切所谓的现实是社会建构的结果。他为什么说人与人的关系比个体内在要重要的多呢?是因为人们通常会内化在关系当中与自我认同有关的一些说法。

在前面课程讲过米歇尔福柯说的,他认为人的自我是被发明出来的,而不是被发现出来的。人本身就没有不可改变的规则和准则。也不存在隐藏在外表之下的本质这一说。一个人的身份认定是社会性的和关系性的。是由许多带有历史偶然性的规范和准则共同塑造而成的。而那些规范和准则,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成长背景当中的文化所影响的,这些文化包括:风俗、习惯、制度等等。所有的文化都为生活在这个文化中的人们,灌输了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以及一些道德习俗。而身份在我们和他人的关系互动当中总是不断发生变化的。我们总是会成为和我们曾经,不同的自己。也因此我们叙事取向的治疗师是不会以静态的视角去看待人们的问题的。

治疗师在帮助来访者通过来访者自己的叙说,来打破他自己的塑像的自我认同。这样来访者就可以重新建构,较为积极的自我。从而实现让来访者带着较期待的自我去发展自己的人生。例如在我们小时候听到说,你要做一个懂事的孩子,大人才喜欢。当我们从小在这句话的影响下长大,我们就会主动做一些符合懂事的行为,可是这些懂事的行为,有时候是我自愿的,有时候不是我们自愿的。当我们在长大了以后,就会在有一天突然意识到好像我原来并不想做别人想让我们做的事,可是在一些关系理论的解释当中好像现在的我,只是成为了别人眼中希望成为的人。那我现在要做自己,我要为我活着,而这个时候,人突然就变了,因为我要为我自己活着,你会发现如果仔细探究一下,你根本不知道什么才叫为自己活着。因为人是离不开关系的。离开了他人,除了一个名字,你根本无从向他人介绍你自己。大家可以试试,你怎么样向别人介绍你自己,写一下。

这个时候,我们是不可能离开他人的视角生活的,而不可能离开他人视角生活的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被忽略了,遗忘了。而叙事的理念是说今天的我,是他人和我共同期待的结果。只是我们在对人生故事做解释的时候,似乎遗忘了一些我们自主选择的示例。叙事疗法的提问视角,提问技术,就是帮我们找到遗忘了的,被我们选择性忽略了的事件。来证明在成长的过程中,在我们应对一些事情的时候,我们是如何坚持自己的声音和主见的。

我记得有一个来访者说:他特别讨厌别人说他是一个严谨认真的人。也不喜欢自己的这个所谓的优点。因为这个特质总是让别人对他的行为,也要求非常高。而他自己却不这样做,认为他自己不是这样的人。这个让我这个来访者觉得不公平,为什么别人可以不遵守严谨的规则,而要求他必须要这样做?

那么在咨询中通过我们对话的一些方式,一些提问,我就来问他:那这个严谨给他的生活带来的好处是什么时,他才意识到,原来在工作中,他是做销售策划的。由于工作要求的原因,他自己也强化了这个观念,也强化了严谨。因为严谨让他的工作完成的质量非常高。得到了同事和领导的认可,在职位上和收入上都取得了相应的回报,他对这个回报是满意的。

那么他的问题是怎么出现的?我在这里不是打击我们这些学心理学的,但确实他是这样说的,就是在他参加了一次心理学活动的沙龙中,由于代课老师的一句话,让他困在了他不喜欢的这个优点里。我们看看他人的言说,对我们的影响有多大,尤其是所谓的专业人士和专家。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说当我们在给孩子说话的时候,不能说,咋这么笨呢?这么懒呢?当我们和我们的另一半吵架的时候不能说:我看你就是变心了。就是不爱我了。而是要就事论事,别上纲上线的。

因为人在关系当中,总是互相彼此影响着对方的,而在关系当中我们又都想成为那个具有影响力的人,我们都想争得话语权,我们认为我们说的是对的。那我们已经知道,权利的基础是影响力,权利关系对每个人又十分重要。这个时候在关系的角逐当中,冲突有时候就成为不可避免的存在了。

在西方国家,专门有冲突调解师这个职业的。因为做冲突调解与做咨询还不完全一样,后面我们会讲到,冲突的调解不是说在冲突的关系中,谁对谁错。冲突的调解关键在于,冲突双方共识的建立。就像是谈判一样,如果后面有时间的话,我会给大家讲一个案例,关于如何达成共识的。

我在这里想给大家强调的一点是,在冲突调解的进行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无关于技术,是耐心,我要能够坚持足够长时间的倾听,而且这个倾听还得是双重倾听。关于这一点大家听到这里也不要笑,因为我们人有一个特点,就是在沟通交流中总想表达自己的观点,想让别人听到我说的话。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别人也是这样想的。所以我们在咨询当中,更是注意要听来访者说,而不是急于去评估,急于向来访者说明他是什么问题,我们有什么办法能够帮到他。

叙事疗法也受到了认知心理学的影响,布鲁纳(音译)就是一位认知心理学家,这个心理学家活得非常长,活了101岁才去世的。他提出了一个观点,人们是在故事中生活的,生活的故事又分为三类,我在前面讲过的,大家回顾一下,看看能不能和我说的对上。

第一个:自己讲述的关于自己的故事。

第二个:别人讲述的关于自己的故事。

第三个:来自文化世界的故事。

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的故事,都至少有三个版本。因此叙事的视角是,当听一件事的时候,除了听说出来的这个事以外,还要听他没说出来的事,也可能是当事人忘了,也可能他做了掩饰。

那么这就提醒我们,虽然在叙述时是有事实的,但我们不要光盯着看这个事实。我们还要看当事人对这件事的看法。也就是说这个事情到底怎么回事不重要,我们主要要关注的是他是如何描述这件事的,从这种描述中能够看出他的在意是什么?他在意的是什么?我们要关注的是人如何对这些事做回应。

例如,在学校一般都是成年人,老师在讲述关于孩子们的事,老师讲述学生的事,这是成年人在讲述孩子的事。老师会怎么评价一个学生,对学生来说是仅次于父母对他们的评价的。甚至有时候还要超过父母话语的影响力。因为孩子认为老师是有文化的、有知识的、有素养的。在师生的关系当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权利关系的体现。老师是有话语权的,所以作为老师来说,要慎言。

谁有话语权谁反而要注意我们是如何表达的,我们表达是想传递什么信息。这种权利关系我们还可以注意到,在少数民族裔在世界的主流文化当中,他也是被歧视对待的。还有女性,大家不要认为现在都是妇女各占半边天了,为什么说呢?就从国际三八妇女节,有这个节日在就证明女性是被歧视的。似乎可以表达一种我们现在重视你们了,为了你们专门设置了一个节日。

为什么要为我们专门设一个节日呢?因为就是在这一天我们才看到我们是被重视的。而在这一天之外,作为女性来说其实是不被重视的。

还有同性恋人群,其实在社会当中我们有时候也是存有歧视的这种眼光的。其实我们有时候难以做到真正的接纳。这对于咨询师来说有一个要求,就是如果真的在你的信念当中你不赞成同性恋的话,那么关于同性恋这样的个案,你就不要接。因为这样对于同性恋个案来说,是不公平的。你是在拿你的价值观在去强迫他,在去验证他,在去说服他。所以关于这一点,我还是提醒一下各位,因为我周围有这样的情况发生。

那么叙事的关注点是我们经常都会被痛苦的和不开心的故事所束缚,这个理由我在前面讲过了。例如我们经常会讲到的一些词:卡在、沉溺、重复。这些词语的使用,想要描述的是来访者现在的处境。不是自己想要的,想选择的。我们更希望与别人的关系是不一样的,我们每个人在关系当中都觉得自己比别人要更重要一点。而叙事的理念就是帮助人们从问题故事中脱离出来,并发展出、培育出人们所希望的关系故事,也就是期望故事。发展出指的是我们要找到他的例外事件。培育出指的是我们要找到更多的例外事件,这个叫把例外的那一点慢慢地培育得更多一些,更大一些。

下面我们复习一下前面学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什么是双重倾听,同时听问题的故事和相反的、可能的故事,刚开始听不出来,就直接听它相反的,然后当你马上就能够听到来访者相反的故事时,再听它可能的故事。相反的故事和可能的故事还不完全一样。大家仔细领会一下这中间的区别。不光要听他说了什么,还要听到言外之意,就是他其实真正想说什么。我们不光要听问题的影响,还要听来访者对问题和影响的回应。

例如有一个人,讲了一个绝望的故事,表达他绝望的一句话,“这样活着真没意思,还不如死了算了。”这句话第一层意思是什么?对现在的生活是绝望的。第二层意思是什么呢?他对生活还是有希望和期待的。因为他期待生活是有意思的。可能现在这个期待没有办法完成,所以他才这样说。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希望。第三层意思是什么?这个问题给人带来的影响是什么?他也说了,死了算了。我们需要听例外,让你觉得有意思的生活是什么呢?这个是例外,我们可以直接从例外开始问。我在讲创伤治疗那一节讲过,针对于创伤、危机干预一定从例外开始问。

那么这句话的例外就是,让你觉得有意思的生活是什么?如果是问题故事命名,我们可以看怎么样命名:这个真没意思的生活,这个还不如死了算了的生活,这是两个问题故事的命名。就可以直接做这个命名,不用单独给它起另外的名字,这样说是可以的。

然后就是影响,就是对问题的感受,思考、回应。这个真没意思的生活,带给你生活的影响是什么?或者它让你对现在的生活有什么反思?如果你现在过上了有意思的生活,那你觉得现在你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呢?大家可能听到我刚才说的这几句话,觉得特别特别绕。对,是有点绕。因为它的这个哲学理念还是比较强的。没关系,大家练一练就会熟悉运用这种对话的方式了。

评估影响以及影响力,你是不是喜欢这个问题对你生活的影响?喜欢与否以及这个影响的程度,包括时间的长短,范围的大小和程度的深浅。对来访者个人觉得我是个什么人有什么影响。

如果是从例外问的话,就是如果你可以过上有意思的生活,这让你怎么看自己。这是一个关于自我认同的身份故事。还有对来访者人际关系的影响,就是关系背景,有其他人知道你这个想法吗?你觉得他会怎么看你?对别人怎么看你有什么影响?这是对来访者人际关系的影响的问法。

那么在关系背景当中,我们还要注意到他有哪些权利关系在运作,权利关系是意思是,我们传统的观念,强调等级差异是从上而下的。而现代的观念是基于社会,我们通过话语的传播,形成了一个闭环。也就是说从你往下,你是影响到了你最亲近的这个人际圈子的,而且它还形成了一个闭环。我们会发现所有的关系都是权力关系。

比如说家庭当中,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同事之间也是有权力关系的。师生、银行职员与顾客。既然权力关系这么普遍,那么有这个权力关系好不好呢?我们 要说权力是正常的。它不是坏的,它是一个正向的,非负向的,不是一提到权力,我就处在一个弱势,好像就会对我有一个负性的影响的。它不是这样子理解。但是它会带来风险,什么风险呢?就是关系的冲突,因为大家都想具有影响力。

刚才在说听问题故事,听例外故事,听相反的故事。等学会听相反的故事的时候,这回我们就要学习听不符合问题叙事的主题的故事。那么在听例外故事的过程当中,我们要听什么呢?被忽视的感觉,我们去觉察,感受一下来访者有没有被忽视的感觉。有没有来访者想要表达什么,似乎是被阻碍的、被阻滞的。还有期望的身份,就是来访者对于他关系当中他身份他有一个期望,他是希望被关注的,还是其他。反抗,在听来访者的问题叙事时,我们还要听来访者是不是反抗了。比如来访者可能会说,我就是不想上学,他非要让我去,我 不愿意忍受那个侮辱,我就只好跑。所以我就挨打了。这里面我们就能听到,来访者的反抗。他跑了。

那么同一句话,也有双重倾听。我们注意来访者在说的一句话当中,他的句子有没有如果但是这样一个关联词,或者是虽然但是,那么这个但是之后他一定是相反的故事。有时候同一句话当中,也会包含两个故事的。比方说:他说其实老师我特别想改可我就是做不到。我们注意他说的这句话,前半句话是愿望,我想。但,我做不到。指的是阻碍他的地方是做。阻碍他这个愿望达成的是做。他做不到。

那么我们可以做工作的其实就是,问——他这个做不到指的是什么意思呢?什么叫他做不到。第二个做不到对于他生活中的其他事件有没有什么影响呢?我们就可以这样问。

还有情绪的双重倾听,我们在这里要说一下情绪,情绪其实不仅包含感觉,认知,还有社会因素、和其他的一些行动倾向的。而且我刚才说的这四项之间,他们之间还是互相相互作用的。就是感觉、认知、社会因素以及行动倾向。他们不存在完全独立、绝对独立的。而是融合在一体的,相互彼此影响的。

所以我们就了解了除了在我们的头脑层面,有早年的生活动力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在特定的情景,是如何表达相应的情绪的。我们也要带着充分的觉察和关爱,去感受那个时刻,并与之产生关联,这样早年的情绪体验,就会尽量少的参与到我们对当下情绪的处理。这个就是觉察,我们一定要清楚,我现在的这个情绪,和我自己早年的情绪体验有什么关联。和现在的这个事情,有什么关联。为什么会让我调动起早年的这个感觉体验。

如果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保持某一种特定的情绪,我们就会更倾向于使用我们父辈那一代人的所传授的老一套的方法来表达情绪。这个就会成为,我特讨厌不想成为我妈妈那样的人,结果我发现我真的就成为了这样一个人。这就是我们没有注意去觉察,我们早年生活的动力系统,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表达的。那和现在是不一样的。

假如我们没能充分意识到有哪些社会因素,包括现在的和过去的,影响了我们的情绪表达的话,就意味着今后这些因素,极有可能仍然主导我们的情绪表达。因此我们必须要学会如何识别情绪,以便清楚的读出情绪的信号。这也意味着我们必须要关注暗示着某种情绪的特征化的标志。

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得学会仔细的观察来访者的身体语言,然后去觉察,可以问去他,当我们发现他的情绪表达,包括他的身体语言,和他说出来的内容是不相符合的时候,我们要问一下他。还有呢,即使是他的是吻合的,我们还要问他这个愤怒背后是什么意思。也就是我们要知道,一个人的愤怒是因为他有想改变的欲望,所以我才生气。怎么这个事情你总是改不了?总是一而再,再而三的犯?所以有些人遇到这样的状况,就会生气。我们要学会识别别人的身体语言。

比方说,当来访者正在说,一件生气的事情的时候,但他的言行表现好像无所谓,他不在乎。还有我们也可以注意观察,当一对婚恋咨询的来访者,来到我们的咨询室的时候,在一段暴力的亲密关系当中有暴力行为,我们会发现有一方他不指责对方,而且他会表现出更加努力的取悦对方,或者委婉的表示让我们去帮助对方。我就遇到这样的来访者,他就跟我说,老师其实虽然我老公打我不对,但是我也知道我这个人嘴欠,你知道吧?也怪我,怪我。她会这样说。所以我们要注意识别情绪的双重倾听。

当我们感受到来访者的这种不统一的情绪的时候,或者说对她这个情绪我们有点质疑,她为什么会这样子呢?我们就可以问来访者,做什么事对你是有帮助的?或者在这样的关系当中,你这样说你的目的是什么?希望怎么样呢?我们就可以再进一步的确认来访者的信息。

关于外化对话,当我们给它起好名字的时候,我们如果觉得它非常长的话,我们可以用第三人称说,把问题描述为第三方,也有利于我们觉察。

例如说:有一句广告是怎么说的,你度假时,你的信用卡没有陪着你吗?意思就是说,你现在没有钱花了,或者说是你不准备充分的旅游资金。还有一句话,这句话比较形象,度假时你的信用卡是不是发疯了。这个指的什么啊?就是指的卡刷爆了。你的信用卡发疯了,不说你发疯了。对吧?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记得,可以把问题描述为第三人称,将忍受痛苦,归因为问题,询问问题如何给人造成困扰了。有时候对于小孩,对于青少年咨询,我们还可以问这些孩子,这个问题似乎在你的计划当中,它对你有一个规划,你觉得它是想让你的人生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生呢?这样的问话对小孩子来说特别有效果,大家可以试一试。如果对大人来说的话,效果不太好。有时候大人会觉得这个问法非常奇怪。这个是我要给大家说的。

我们多年来的表达方式,有时候让我们习惯了内化式的陈述了。所以当大家在做外化对话的时候,也确实挺不容易的。我觉得你们可能也都体会到了,对吧?

例如说:我很抑郁。用外化式对话就是“抑郁最近总是缠着我”。我们平常是这样说的:我在这种关系中很没用。如果用外化式来表达就是“与人交流让我很沮丧。”大家仔细对比一下刚才我说的上面这两句话。

还有关于内化的陈述,我们的本能会让我们在出现问题的第一时间总是推脱责任。这样我们在交流的时候,有时候还是很难做到不去怪别人的。比如说:他总是找我的麻烦。如果这个时候用外化怎说?就是“问题总是出现在我和他之间。”还有我们前面练习过,我是拖延症患者。用外化式表达就是“拖延症好像赖着我不走了。”我们试试。所以学习叙事外化式对话习惯,是我们要掌握的一个重点。

我们前边给大家复习了一下双重倾听,双重倾听到最后我们在哪里结束了?外化式对话。当我们能够双重倾听,听出来他的例外的时候,我们就要学会把我们听出来的这个点,用外化式对话的方式描述出来。

下面我给大家讲一个迈克.怀特做咨询的故事。这个是我听约翰老师讲的。那么在听这个故事之前,大家要先记住,我们前面说过冲突调解的注意事项。冲突的调解关键在于共识的建立。也就是说这个冲突在咨询室,是给冲突的双方这两个人都带来影响的。

下面我们来看看在这个故事当中,迈克怀特是如何建立共识的。大家先有一个感觉。注意听,我还会借这个故事给大家详细解读一下外化的步骤与改写是如何衔接的。

一对离婚的夫妇他们前来咨询,到了咨询室,他们不给迈克怀特说话的机会。还是互相不听的吵,迈克怀特也找不到说话的机会,只好听他们吵。他们吵了关于孩子问题的十分钟。这个时候迈克怀特就让他们暂停了,说了一句话:非常感谢你们展示自己的问题,还需要继续展示吗?在暂停后,这对夫妻还是继续吵。两分钟后迈克怀特又插话说,我不知道我说清楚了没?我想表述的是,你们还想继续展示吗?迈克怀特一共提醒了四次。

大家注意到没有,迈克怀特没有说“你们不要吵了!你们想解决问题吗?”而是把他们的行为称为展示。也就是说认为来访者他们是在演示他们日常生活中的沟通方式。然后开始外化,问他们:这种交流方式有效吗?这种交流方式是对“吵”的命名。这句话同时也是在说,问题的影响。这种交流方式有效吗?你们这样吵有用吗?是你们想要的吗?这种沟通方式是你们所期望的吗?是你们喜欢的吗?评估影响。而这对夫妻,这个时候都回答“不是”。大家注意,这里是第一次找到了共识。

然后接着问他们,那你们希望你们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这句话是论证评估。这个时候他们的期望与目标就出现了。同时,再次找到了共识。你们希望你们的关系是怎样的呢?然后他们就回答说,我们希望用文明和优雅的方式来讨论关于孩子的问题。迈克怀特接着说:那你们希望的文明的,优雅的对话方式是怎样的呢?对例外故事的命名就是这样完成的。使用来访者的原话。大家还要注意,这句话是在问例外故事的细节,具体化。我们前面说过,在问例外故事的时候,可以多问细节。这样就可以让例外故事成为一个足够丰厚的故事。而通过我们的提问,让来访者自己说出来。

迈克怀特接着就问他们说:那我怎么样才能够辨认的出来呢?试着描述一下。你们所说的文明的,优雅的方式,是个什么样子?当来访者在描述,文明的优雅的沟通方式时,他们展示的就是文明优雅的表达方式。所以这也是迈克怀特在描述来访者的行为时,为什么用了展示。因为他认为展示的不等于是生活事实的全部。“吵”只是生活的一部分。通过对话他们也可以展示出他们生活的其他部分。这也是我们前面提到过的,我们不要只盯着事。而是要关注人对这个事所作出的反应。

在这个案例当中,呈现的事实是吵,可他们并不是喜欢这种方式。迈克怀特直接就问他们,你们希望你们的关系是怎样的?论证评估他们的期待目标,他在意的,他们希望是文明的优雅的。那怎样的才是文明的优雅的?你们试着描述一下。他想要描述的时候,他就展示出来了。就不用我们来告诉来访者,你们应该怎么样做?这是认知行为的疗法。叙事疗法就是问他,怎样才叫文明的优雅的呢?来访者自己就会演示。等他演示出来了以后我们就可以再问他:那你们以前是不是这样做过?也做过这样的交流呢?那么什么时候,你们不这样做了呢?当来访者建立起来一个我们曾经有过正常的良好的沟通方式的,这个时候我们再去问他的问题,他们自己也就会发现,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丢掉了这样的一个有效的沟通方式的。而不是我来给他分析,你看你们是在什么时候不是这个样子的。这个就是叙事疗法对话方式的神奇之处。大家慢慢感受。

我们上半节到这里了,先休息一下。十分钟后继续。

西安心灵地图独家分享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