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怀旧记实兰亭书榭

祖父

2018-12-14  本文已影响137人  吴_1961

祖父,即我爷爷。

我与祖父从未谋过面,他的一些事也是听父亲讲述,很零碎。

当年,曾祖父、曾祖母为避战乱(长毛造反)由东阳逃难至义乌,落脚生根。

曾祖父有四子,祖父为老三,取名吴加福。

祖父吴加福,生于1873年,卒于1944年,亨年71岁。

祖父的一生是不幸的。在腐朽末落的晚清统治下艰难的度过童年,青年时期又遇上改朝换代社会大动荡,晚年又碰上日本鬼子占领家乡。他的一生与中国最为贫穷、最为瀛弱时期同步,是多么的不走运啊!

因为祖父一家是难民,无房无土地,只能打些零工或给财主家放牛做长工维持生计。经过很多年的努力才与别人合建了一所房子,一家人才有个安身之所。

明朝后期日本倭寇时常侵扰我东南沿海,烧杀抢掠,沿海百姓苦不堪言。抗倭名将戚继光组织军民抗击倭寇,特别是在义乌等地招募三千新军,后称“戚家军”,作战勇猛,终将倭寇赶入大海。自此,义乌各地练武甚兴。祖父年青时,也拜师习武,武功了得,会使双朴刀。听父亲讲,五六个小伙子奈何不了他,反被他一一击倒。记得很小的时候,父亲曾经从箱柜底拿出一把生满铁锈的刀给我看过,这刀就是祖父用过的兵器。

祖父还是“独眼龙“。听父亲说,在一次上山砍柴时,不小心被一根树枝戳伤了一只眼睛,鉴于当时的医疗和家庭条件,受伤眼睛终未治愈,瞎了。

由于家庭贫穷,眼睛又残,祖父早已过了娶妻生子的年龄。

其实,祖父年轻时曾与邻村一姑娘好过,还私定了终身,怎乃封建社会,媒灼之言,父母之命的婚姻观,未能如愿,姑娘后嫁于后宅红塘畈村。

古时,盛行“抢亲”。祖父与心爱姑娘商量好后,在某一天夜里,带了三四个年轻后生去红塘畈村,在预先约好的地点见面,将姑娘背着跑出了村庄,夫家发现后追来,祖父手握两把朴刀断后,无人敢靠近,最后他们连夜背着抢得姑娘回到朝塘,即刻与祖父拜堂成亲。

抢来的妻子就是我的奶奶,小时候见过,小脚、吃素、念佛,是位慈眉善目的白发老太太,在我五六岁时去世的。奶奶与祖父生有二子一女。奶奶在头家曾有一子,在我很小时,父亲曾与他们有过往来。

祖父长子吴友兰,次子吴友纪,小女吴金凤。

听父亲说,长子吴友兰,即我大伯,19岁时便外出谋生,一直未回家,沓无音讯。村里人传说,大伯出去后在上海警察局做事,日军攻打吴淞口时,战事非常激烈,军人警察均上前线,估计就是那次打仗牺牲的。

次子吴友纪,即我父亲,离开我们也有三十年了。

小女吴金凤,即我姑姑,小时候做为童养媳卖到杭州,后嫁到萧山义桥黄家,现仍健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