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芳君说茶

古人如何存茶?原来历朝历代有那么多办法,千万别小瞧古人的智慧

2020-05-09  本文已影响0人  义芳君说茶

义芳君说茶 | 第730期原创茶说

1、

是日,义芳君跟一茶友闲聊时,茶友突发奇想地提了个问题:“你知道古人是怎么储存茶叶吗?”

咦!还别说,这真是一个既有趣又有料的问题哩!

众所周知,茶叶特别的娇贵,天生小姐脾气,怕光、怕湿、怕热,真是特别不好“伺候”。要是说到茶叶储存,说实话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往往忽略了其重要性,并不特别放心上。

因为大部分茶叶属于快消品,对于不少资深茶友来说,少则几天,多则两三个月内就会在茶叶品质最巅峰的阶段内喝掉,争取不留下太多遗憾,除了那些走长线策略的品类,例如普洱茶。

不过,茶叶储存处于整个茶叶生态链条的最后一个环节,如何站好这最后一班岗,的确关系到茶叶品质的最终呈现。

显然,这一点古人很早就意识到了。这让义芳君想起了前几年的一条轰动性新闻,说是在西汉汉景帝的汉阳陵中发现了汉代茶叶,经碳14测定年份,发现距今已经大约2100多年了。

跨越两千多年时空的茶叶依然相貌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不禁让人叹为观止,并对古人是如何存茶产生了无限的兴趣。

汉阳陵发现的茶叶

2、

与今人相比,古人没有冰箱,也没有抽真空设备,更没有铝膜泡袋……他们又是依靠什么方法神奇地储存茶叶呢?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也是陶瓷的故乡。中国的陶瓷很早就名扬世界,也是古代存茶的主要器具。这一点在众多的考古发现中得到了明证。

我们不妨“回到”古代中国开辟饮茶盛世的唐宋时期,去看看当时的人们究竟是怎么存茶的?

唐·鎏金镂空飞鸿球路纹银笼子(法门寺博物馆藏)

先来看看当年西安法门寺地宫发现的一整套唐代宫廷使用的茶器,其中就有用来盛放茶饼的茶笼。这种茶笼即可用来存茶,还可以用来焙炙茶叶。还有茶饼碾碎后用来存放的银盒。法门寺地宫所出的这件鎏金龟形银盒,便是贮茶之器,做工讲究,富丽堂皇。

其实,唐人存茶除了沿用旧时已有的陶瓷器具之外,一些有钱人,特别是一些贵族还会用丝绸缝制出一个专门的茶囊,里面还附带夹层,这样贮存茶叶时密封性能就更好了。

唐·鎏金龟形银盒(法门寺博物馆藏)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到了饮茶风日盛的宋代,人们对于存茶显然地更懂得如何利用现有技术手法进行科学防潮了。

宋代赵希鹄在《调变类编》中这样记载:“藏茶之法,十斤一瓶,每年烧稻草灰入大桶,茶瓶坐桶中,以灰四面填桶瓶上,覆灰筑实。每用,拨灰开瓶,取茶些少,仍覆上灰。”

意思就是说,要存的茶先按照每十斤一瓶分好,然后用每年烧成的稻草灰填入即将用来存茶的大桶内,再将分装好的茶瓶放入,用烧好的稻草灰掩埋,喝的时候只需把灰开瓶,去除适量,再恢复储存原样即可。

实际上,这种方法一直到近代,仍然能在江浙地区见到,后来人们把烧好的稻草灰换成了石灰,但效果差不多,主要起到去湿防潮作用。

古瓷器

而到了散茶开始在茶叶品饮舞台上占据统治地位的明清时期,人们关于存茶开始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以及更加完备的方法。

代表性,如明代著名茶人许次纾在《茶疏》中所言:“收藏宜用瓷翁,大容一二十斤,四围厚箬。”

又如明代农学家王象晋对存茶的认识已经较为全面深刻,他说:“喜温燥而恶冷湿,喜清凉而恶蒸郁,宜清独而忌香臭”。换言之,就是我们现在常讲的茶叶储藏时需特别注重干燥、阴凉和避异味。

许次纾说的“四围厚箬”就是在存茶的陶瓷罐外放满数层竹片,这是明代独有的采用茶叶和竹叶相伴存放的“陶罂贮茶法”。除了竹叶,还要用三、四层宣纸折叠后烘干,然后捆扎于瓶口,最后瓶口上再压上一块木板。

古锡罐

纵观整个明清时期,茶叶存储多用瓷陶材质的罐子,以及木盒、竹盒一类。不过值得一提的是,锡罐用于存茶有着悠久历史,一直到现在依然如此。这与锡罐的独特材质紧密相关。清代李渔在其著作《闲情偶寄》中就明确记载:“贮茗之瓶,止于用锡”。

可见,茶叶贮存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时代紧密相连,但不论什么时代,不论采用什么样的贮存方法,我们不要低估了古人的智慧以及古人们对于茶叶的一腔热爱。

毕竟一片小小的茶叶,历经千揉百捻,蕴藏着丰富的内质,散发出奇妙的香韵,跨越时空,依然余韵无穷!

本文由义芳君原创撰写,每日分享茶文干货,欢迎爱茶的您留言交流,有问必答!

了解更多精彩深度原创茶知识,快来关注微信公众号:义芳君说茶(yifangtea888)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