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李敖

2018-03-18  本文已影响90人  光族

应该是高二的时候,我在韩寒的那篇《穿着棉袄洗澡》知道了李敖这个人(也可能是余杰的《冰与火》),但是仅限于知道而已。接着就是高三紧张的备考,为了缓解压力,那时的我们各种“作”,比如一个羽毛球我们会把它当毽子踢,各种玩法。我上铺的“局长”,他的“作”除了踢羽毛球每晚入睡前是要亲下《林清玄散文》的封面,据他说这样会给他作文带来更多灵感,增加考分。披头散发的林清玄我真不知道他是怎么亲下去的?我把这本书搜出来,大家感受下:


少年局长的偶像.jpg

这本散文集里就收录了林清玄写李敖的文章(访谈?),现在毫无印象了。但这毫无印象的文章应该是我读过第一篇关于李敖的文字。
高考后的暑假,我在县城闲逛,在去学校的路上有家小书店(大象书店?),竟然找到一本李敖的书:《独白下的传统》。随手翻了翻,也没啥印象了……
巧的是,我跟局长高考同分,索性也去了同所大学。大一的业余时间是非常充足的。我把新校区的有关李敖的书读了个遍。由于新校区藏书不多,翻来覆去能读到的也只是李敖的传记——而国内李敖的传记,写的也只是《李敖快意恩仇录》中的翻来覆去的……就这样,我对李敖的生平(书中的生平)算是有一定了解。大二时有了电脑,就在BT里下载李敖的各种视频,最多的应该是凤凰卫视的《李敖有话说》。年轻时读李敖的文字,看到他的相关视频很难不被吸引:理想主义,自由斗士,才华横溢,风流倜傥……不要说我这80后了,我观察到的很多70后受到李敖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譬如罗永浩和他的发小李笑来。学生期间(2006年)没去复旦听李敖的讲座是我非常遗憾的一件事。
步入社会后,很少再关注李敖了,内在的原因是李敖那似乎并不能拼起关于自由的完整拼图。我开始大量的听摇滚、读各类书去寻找答案。而有时刷围脖,看到他的张狂、嬉笑怒骂甚至觉得很烦人。但话说回来,一个老顽童能如此玩世不恭确实也挺爽的。
人如李敖,争议不少,对我这样的粉丝而言他能给我埋下自由的种子,这就足够了。
再见,李敖。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