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大学生活英语

“不要在我面前say英语,okay?”

2018-07-31  本文已影响56人  沂点点

我工作的地方是个国际学校。

英语好的交流没问题。英语不好的苦练英语的大有人在。

日常对话。

“哈哈,今天天气好nice, 我今天超happy的。”

“Hollie的那个task你做好了吗?我今天很busy。都没有做。你知道什么时候hand in吗?”

“not sure”

“没关系,我的时间都很flexible, 慢慢来吧”

“有事情叫我,我standby.”

“... ...”

有些人或许要diss了,这样一句中文里面夹杂好几句英文,是英语太好还是中文太差。

我不以为意,say自己的话,让别人diss去吧。

可是,发生了一件事。

周末回了老家,老妈给我安排了一个人相亲。

可能相亲对象知道我是英专生,提前做了功课。

饭馆里点单。

“Hello, here here. 我们要点菜了”

“你想要what?”

“这个okay?”

“这个看起来不是很good, sure?”

是不是听起来很二,很傻?

说实话,整场饭吃下来一点胃口都没有,我一句英语都不敢抖,生怕对方觉得我跟他是同一类人。

至此我决心痛改前非。决定好好说英文,好好说中文。

然而,一开口:诶,你知道Hollie作业的‘死期’是什么时候吗?

“哦不,是截止日期(deadline)”

我想我真是蠢哭了。

2.

作为可能会时不时把英语词汇夹在中文里面的代表,我要为这类人发声了。

很多英语比较好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想表达一个意思的时候,如果哪种语言优先在脑子中冒出来就会使用哪一种。这种选择往往是无意识的。

就像刚开始学习第二外语,看到苹果,我们会在脑子中反映这是“苹果”,然后再想到“apple”,看到狗,首先反映“狗”,然后才是“dog”,这个就是多种语言的切换。

对于我们英专生,大学时老师一直在强调我们用英语的思维去思考问题。用英语思维去想问题,意思就是,用英语来直接表达脑子中的所思所想,省略掉翻译的那一步,取代汉语性思维。

这个解释很学术,当然,我老师的意思绝对不是让我们中英夹杂,也许我也只是半吊子出家。但是我也绝对没有装的意思,第一时间反映出来的就是英文而已。

但是也不排除的确有装逼的行为。

3.

问题来了,为什么有人对这种中英夹杂的说话方式这么反感?

举个例子:

由于本人从小学开始就一直住校,从小练就了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于是方言的掌握就相对弱很多,听是完全没有问题,可是说方面就不太好。有时用方言表达不出来,我会在中间夹杂普通话。久而久之,我在家里开始用普通话。可是我爸爸妈妈哥哥姐姐亲戚们都还是用方言交流。有时就很尴尬。一家人饭桌上吃饭,我爸爸用方言跟我妈妈说话,可是对着我却操着一口蹩脚的普通话。

心里说不出来的不舒服。更深刻点,是一种深深的疏离感。

再夸张点。

和我在农村老家一起长大的同龄小伙伴——小美,她很早之前就辍学去了深圳打工,改了名字叫做“Andy”,过年回家,看到她穿着貂毛大衣,穿着恨天高,操着一口粤语味的台州方言向你问好。

心里说不出来的不爽。

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曾亲历过,并有相似的感觉。

不管是不舒服还是不爽,都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疏离感。是在彼此之间画了一道分界线,说明我和你不一样。

我试图这么来理解。语言是社会文化、抚养关系的一个连接纽带,母语和方言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对祖国和家乡的态度。中文夹杂,我们感觉到了你对中文的不尊重和背叛;不好好说方言说普通话,我们感觉你慢慢疏远了家乡。

就像,

在大城市生活或者求学的人,尽管在外地已经对说普通话已经习以为常,逢年过节回到家,绝大部分人还是操起了家乡话。

所以说,

场合感很重要。

你在外企、公司、学校,你想怎么讲就怎么讲。中英夹杂都随便。

不过,朋友聚会,吃饭聊天,咱还是好好说中文。

不要say英语了,okay?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