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26 关于焦虑

2018-07-27  本文已影响0人  溹漪茜

最近有些焦虑,一种静不下来的感觉,只有在画画的时候能够体会到片刻的宁静。

罗胖说,焦虑源自对恐惧的想象,无从逃避,所以看电影,画画都只能暂时的远离,终归停下来的时候又会面对恐惧的想象。

    最近在看《明朝那些事 第一卷》,看到饱经苦难的底层农民朱元璋一路与命运抗争,最后成立了盛世伟业——大明王朝,从被剥削的农民翻身成了华夏之内最大的地主。本以为做了皇帝的他可以安享后半生了,可是,从登基到去世,他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登基以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为的是大明王朝能够世代相传,永垂不朽,然而明朝仅存了267年,就被清朝取代。看朱元璋的所为像极了而今照顾孩子事无巨细的中国家长,他们为了孩子牺牲了自己的一切,企图想让孩子一生平安无忧,然后,这种无处不在的关怀既是保护也是牢笼。

    朱元璋最痛恨贪官污吏,在其治下,通过明初四大案,杀了许多官员,然而明朝贪污之风尤甚;他恐惧丞相分权势大,废除丞相制度,然而明朝的内阁比以往的任何丞相都更专权;他规定老百姓不得四处流动,严格的将治下人口分为官、民、军、匠四户,然而明朝中后期流民成风,四处游荡,丝毫不受约束;他严令太监不得干政,可是明朝的阉官个个都是重量级的;他给所有的子孙都准备了爵位和俸禄,然而一百多年后,他的很多后代都家道中落,穷困潦倒……是不是有点孩子到了青春期什么都和你对着干的感觉?

    朱元璋以勤劳忙碌对抗焦虑,在他闭眼的时候,他安心的以为,大明王朝,昌盛不衰,可是就在他走后不久就爆发了靖难之役,四子朱棣篡夺了朱元璋钦定皇孙朱允炆的皇位。如果朱元璋泉下有知,他会怎么想呢?是早知道亲手除掉儿子朱棣,还是早该把皇位传给能者呢?朱元璋想象的恐惧是朝外北元(元朝残部)、朝内功臣(徐达、胡惟庸、蓝玉等),而他死后,真正威胁他的皇孙朱允炆的,却是他自己的儿子们。解除了想象的焦虑还会有新的焦虑冒出,因为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早上偶然读到关于杨绛先生的文章,这位“最才的女,最贤的妻”,遗世独立,活得从容、淡定。她告诉我们:

爱如其是,而非己愿

“我一生最大的功劳,就是保住了钱钟书的淘气和那一团痴气,让钱钟书的天性没有受到压迫,没有受到损伤。”

与世无争,快乐着自己的快乐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偶合。”

培养知足常乐的能力,把忍受变为享受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化繁为简,去伪存真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最后才发现杨绛先生的这句话指出了我的问题所在:

 “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