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读书想法

读《左传》之三百五十六昭公十一年 下

2024-01-28  本文已影响0人  俭是宝

【传】

  九月,葬齐归,公不慼。晋士之送葬者,归以语史赵。史赵曰:“必为鲁郊。”侍者曰:“何故?”曰:“归,姓也。不思亲,祖不归也。”叔向曰:“鲁公室其卑乎。君有大丧,国不废蒐。有三年之丧,而无一日之慼。国不恤丧,不忌君也。君无慼容,不顾亲也。国不忌君,君不顾亲,能无卑乎?殆其失国。”

  冬十一月,楚子灭蔡,用隐大子于冈山。申无宇曰:“不祥。五牲不相为用,况用诸侯乎?王必悔之。”

  十二月,单成公卒。

  楚子城陈、蔡、不羹。使弃疾为蔡公。王问于申无宇曰:“弃疾在蔡,何如?”对曰:“择子莫如父,择臣莫如君。郑庄公城栎而寘子元焉,使昭公不立。齐桓公城穀而寘管仲焉,至于今赖之。臣闻五大不在边,五细不在庭。亲不在外,羁不在内。今弃疾在外,郑丹在内。君其少戒。”王曰:“国有大城,何如?”对曰:“郑京、栎实杀曼伯,宋萧、亳实杀子游,齐渠丘实杀无知,卫蒲、戚实出献公,若由是观之,则害于国。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君所知也。”

译文

  九月,安葬齐归,鲁昭公不悲痛。晋国来送葬的士人,回去把情况告诉史赵。史赵说:“昭公一定会寄居到别国的郊外。”侍从的人说:“为什么?”史赵说:“他是归氏的儿子,不想念母亲,祖先不会保佑他的。” 叔向说:“鲁国公室的地位要下降了吧!国君发生大丧事,国家却不停止阅兵。有三年的丧期,却没有一天的悲痛。国家不为丧事去悲哀,这是不畏惧国君。国君没有悲痛的样子,这是不顾念亲人。国人不畏惧国君,国君不顾念亲人,地位能够不下降吗?恐怕将会丢掉他的国家。”

  冬季,十一月,楚灵王灭亡了蔡国,杀死了隐太子用来祭祀冈山。申无宇说:“不吉祥。五种牲口不能互相用来祭祀,何况用诸侯呢?国君一定要后悔的。”

  十二月,单成公去世。

  楚灵王在陈地、蔡地、不羹筑城。派弃疾做蔡公。楚灵王向申无宇询问说:“弃疾在蔡地怎么样?”申无宇回答说:“选择儿子没有像父亲那样合适的,选择臣子没有像国君那样合适的。郑庄公在栎地筑城而安置子元,让昭公不能立为国君。齐桓公在穀地筑城而安置管仲,到现在齐国还得到利益。臣听说五种大人物不在边境,五种小人物不在朝廷。亲近的人不在外边,寄居的人不在里边。现在弃疾在外边,郑丹在朝廷,君王恐怕要稍加戒备!”楚灵王说:“国都有高大的城墙,怎么样?”申无宇回答说:“在郑国的京地、栎地杀死了曼伯,在宋国的萧地、亳地杀死了子游,在齐国的渠丘杀死了公孙无知,在卫国的蒲地、戚地驱逐了献公。如果从这些看来,就有害于国都。树枝大了一定折断,尾巴大了就不能摇摆,这是君王所知道的。”

在母亲的葬礼上,鲁昭公没有表现出哀伤的感情,晋国人根据这个情报,预见鲁昭公会被驱逐而流亡。前文我们看到在鲁国“太后”葬礼期间,鲁国照样举行阅兵仪式,可见军队的掌控者三桓对鲁昭公,连表面的尊重都懒得维持了。鲁昭公自己又不重视亲情,这样既得不到至亲公室的拥护,也没有实权大臣的扶持,日子确实难过了。

楚灵王也用活人祭祀,可见春秋时期这遗风尚存。前文预言单成公将死,现在结果来了。

楚灵王把弟弟公子弃疾封在蔡地了,才来询问申无宇的意见,申无宇分析“五大不在边,五细不在庭。”挺有道理的。杨伯峻先生引贾逵注五大是,太子、母弟、贵宠公子、公孙、累世正卿。我觉得就是在国内名望比较重的人,依靠他的名望可以在地方拉出一股势力和中央抗衡。五细古人认为就是隐公三年(前720年),石碏所说的“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中的贱、少、远、新、小这五种人,个人感觉大概是日久生情吧!这类地位本来比较低的人,放在中枢每天亲近君王,容易让君王产生好感,从而引发不必要的争端。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