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父母,你更关注你的想法、结果还是懂得孩子的感受?
听说纯原创的公众号不超过7%,这是拂尘记的第618篇原创文章,字数1292,阅读大概需要3分钟
高中时一次“卧谈会”,有个同学说的一件事,我在很多年后还记忆犹新。
故事是这样的:90年代初,长统丝袜刚刚兴起,一双5元,还挺贵,抵现在的50元吧,我那个同学跟父母磨了很久,才如愿以偿,买了一双。
童年的她,高挑美丽,是附近有名的“小美女”,当她穿上漂亮的裙子,配上新买的丝袜,别提心里多美了!
乐极生悲,中午她一蹦一跳、开开心心从学校回家,跨进家门的一刹那,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她直接从门外摔进了门内,膝盖跪在门槛上。这下摔得不轻,手、脚都破了皮、流了血。
她疼得说不出话来,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这时她爸爸从里边走出来,看到她的第一句话是:哎呀,快看看袜子摔破了没?!
这事虽然过去很多年,可她耿耿于怀了他父亲很久很久,她问,我的父亲平时很爱我,可是他是真的爱吗?难道我的疼痛不如一双5块钱的袜子?
当时年少懵懂的我们,都一边倒“谴责”父母,还找了很多相似“案例”,那一夜的“卧谈会”,聊到深夜。
……
很多年过去,我为人妻为人母。
有一天晚上,儿子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跑到我房间门口:妈妈,今天学校体测,我一千米跑了4分05少,其他也都测完了,累死我了……
我的第一反应是:“那你的体育都合格了吗?一千米合格线是多长时间?
儿子撇了撇嘴,不知道,我洗澡去了。
……
看着儿子的背影,电光石火般,我突然想到了我同学曾经讲的故事,类似的场景重演,我想一定是我哪里不对?可我关心他的成绩也没错啊?
直到看到《醒了》社群课程——感受是穿越心灵最好的方式,我才终于找到了答案。
我们关注的是我们自己的想法,关注的是结果,而没有学会感受孩子的感受,没有领会他跟我们说话背后的需求,我们一次次错失了孩子跟我们交流的机会,直到他对我们完全关上心门。
感受与想法的区别:
感受是面对外界事物,反馈到内心的喜怒哀乐;
想法是外界事物在我们头脑里面的思考、想法、结果。
有时候我们跟对方诉说,只是想让他懂我,了解我的心情,知道我真正需要什么,一句共情的话、一个温暖的微笑,仅此而已。
可别人也许出于好心,也许出于他的角度,他更关注的是结果、建议,以他认为最好的帮助你的方式来帮你,甚至最后还会觉得你“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同样地,作为父母,当我们能留意孩子的感受,能感受到他的感受时,很多亲子矛盾或许都能避免。
因为孩子会感到妈妈(爸爸)懂他,他会放下抗拒,撤掉心理防线,打开心门。
可我们最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呈现的结果,我们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关注孩子心里的想法、感受、真正的需求了,即使在一刹那有所感知,也犹如肥皂泡一样,被现实焦虑担忧给掩盖,一闪即逝。
当孩子摔了一跤,哭着跑来你时,你会说,怎么搞的,你怎么不小心点的?
还是会说,走,谁让你摔跤了,我带你去打它!
可其实,也许他只想告诉你,他受伤了,他有点疼,而已!
我们用我们以为最好的方式,阻碍了孩子情绪的释放,堵塞了下次他跟你倾诉的通道。
让我们都学着做一个智慧的父母,学会真正去感受孩子的感受,学会看见、接纳,学会尊重理解。不要觉得晚,只要开始,任何时间都不晚。
感受是穿越心灵的最好方式。
极简快乐创新人
充满好奇心,喜欢新东西,探索新领域
不断挑战,成为领先的少数人
【幸福加油站】
识人识己 找幸福 增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