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观:教育圈之怪现状
在图书馆,每天都接触到大量的家长和孩子,加上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有关教育的信息,关键词围绕着“游戏,青春期,叛逆,情绪对抗”等等。孩子的郁闷,家长的困惑,施教者的无力感······
我观:教育圈之怪现状可能是我站的角度不同,在我的眼里,家长和教育者的问题更多,多于那些正在成长着的孩子们。现在的社会节奏更快,生活方式更快捷,每个人都被包裹在这股横流中,如果没有形成自己的定位和立场,不管是谁都会陷于浮躁,迷失自己。于是乎,各种因教育派生的问题甚嚣尘上,家长在焦虑,教师们无所适从,现在的孩子太难教,不光需要先进的知识,更需要强大的耐力。据我观察家长们或囿于忙碌的工作或囿于自身认知水平,无法做到对孩子学业生活的引导。
家长们认识到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却不能投入相应的精力去提升自己。寄希望于有一种可以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能一劳永逸的解决孩子的学习生活问题。鉴于此,社会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大批的教育辅导机构,各路大神各显神通,“早教,右脑开发,心理学,珠心算,托管·······”统统以教育的名义扑面而来,且不看从业者专业水平如何,但看家长如何选择!
明智的家长会根据孩子的特点爱好去选择,慢慢培养,静待花开。还有部分家长只负责把钱花出去,分数搞上去,将来考个好学校,不考虑孩子自己的梦想。更多的家长就是图省事,不愿意自己去管理孩子,宁愿花钱将孩子推给别人教育,完全不管孩子将来的方向。我表姐家的孩子就是个鲜明的例子,表姐家家境宽裕,从网上看到国外提倡孩子教育要“自由,个性发展”,从某专家嘴里听到“快乐的教育,快乐的童年”,也不管适不适合就生搬硬套,孩子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学了七八种特长,每样都是浅尝辄止,却没有一样能坚持到底的。孩子一遇到难题就想放弃,表姐夫妻俩不愿意帮助孩子坚持,还为自己找了好大的理由:“要尊重孩子,孩子快乐就好”。到现在,孩子养成懒散。畏难的毛病,学习上落后不说,哪门课目不爱学就不学,各种理由的推脱。人际方面,交的朋友也是些懒散没有目标的孩子,对那些力求上进奋斗型的同学嗤之以鼻。到了节假日,晚上玩到12点,早上睡到11点,晨昏颠倒,完全没有青少年该有的朝气。出去游玩爬山,爬到一半就嫌累,宁愿在山腰等着,也不去山顶一览众山小。表姐很泄气,找人哭诉,但是无论谁提出什么建议,她必定会说“他不听,我咋办,我不能逼他,怕他离家出走”,孩子过了建立规则的最佳年龄,徒叹奈何?
“我只要他快快乐乐的就行啦”当孩子不想坚持或懒惰的时候,总是有人这样说。而这样说的家长总是有一个那样不靠谱的娃!快乐是别人给的吗?快乐就是放纵他的脾性,任其逃避责任而成全他一时的感官愉悦?!把看日出大海日落大漠,把一时的贪玩,这种流于表面的兴奋叫做“快乐”!
快乐源于内心,只有当他在某个领域获得重新认识自己的体验,才能带来深层的快乐!这种即使失败,仍乐在其中的快乐,才是成就各个时代大家的源泉。而我们往往将快乐与满足划等号,觉得满足孩子的贪玩,满足孩子逃避责任,就送给了他快乐。在他获得短暂快乐的同时,也慢慢的成就了孩子失去梦想,失去上进的动力,也必将在将来失去生活中现实的快乐!
还遇到一位家长,是学习型的,对时下流行的各种教育理念如数家珍,恨不得样样学个遍,给孩子和自己报了各种班,忙的像陀螺。家长的本意是提升自己,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但是没有目标,没有方向的乱学一通,搞得自己很混乱。任何一种教育理念,都有自身的问题,孩子也各有各的不同,这是需要家长练就强大的辨识能力,将各种理念对照比较分析,再为我所用。在教育上不是好的就是适合的啊。
近几年心理学大热,学校和很多教育机构都以此为旗号,大量贩卖心理学概念。什么“情绪,认知,感觉····”搞得家长有点事就往心理问题上挂。记得某机构给孩子讲绘本故事,为了让孩子感受书本的魅力,老师让孩子们闭上眼用手抚摸,用鼻子闻等等。文字的魅力是孩子用心听,联想画面,去感受。按照这种逻辑,感受烈火,得用火烤烤学生么?简直是驴唇不对马嘴。还有个孩子刚升入一年级,因为对环境不熟悉,不爱上学。家长很苦恼,认为孩子笨,是不是心理有毛病。我听了简直啼笑皆非。要这么说。每个人都有心理问题,人生来就是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但“问题”不是疾病,尤其是孩子,她在成长中与现实生活中的碰撞中学会长大,需要的是成人的引导,而不是治疗。还有个孩子在某学科中有学习上的困难,不爱学。家长又慌了,不去解决孩子学习中的问题,先跟孩子去做心理疏导。最后的结果是,家长接纳了孩子这方面差的事实,做到不发火不焦虑,这还算靠谱。但是后面的情况是:孩子在做事上开始逃避,动不动就自己承认“我不行”。其实,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天性,有畏难情绪是正常的,关键的是,我们要做的是:找到问题的突破口,想办法帮着孩子将这种消极的情绪转化为积极的动力,迎难而上,这才是解决问题。而不是拿些鸡汤让自己“接纳”现状,然后解脱出来,放手不管。
对于某些从事心理学教育的“教育者”,实在不敢恭维。自身在学习上,不愿广泛涉猎,没有生成自己的思考,学了点皮毛,就开始开学授课,所以满嘴“心理,情绪,感受,倾听”,不求甚解,只会人云亦云,生搬硬套。所以在实际案例中,施教者搞一刀切,要么这样,要么那样!对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领域界限尚且不懂。孩子的问题一概归结到心理层面,想想也是醉了!
这几年接触了一位搞心理学的资深老师,几次下来,充满了挫败感。这位老师就是这些施教者的版本,不光不爱读书,还是为学本位主义者。在一次聊天中,听到一位家长将孩子送到一年花费几十万的国际学校上学,第一句不是问孩子是否适应,学的怎样,而是问家长的学历与收入!还煞有其事的批判家长“不要觉得国外的就是好的”,“中国的老庄哲学比西方哲学高级,要自信”。天呐,我为她的狭隘震惊!妄自菲薄固然可怜,可妄自尊大就实在可笑!这让我想起落后的中国清朝的“天朝上国梦”,因为这种盲目自信,(可以这么说的话),使中国落后了30年。真想问问她是怎么这么自信的?中国的思想和西方的哲学根本不是一回事,中国的老庄只能是思想,没有系统的方法论,怎么谈“哲学”?
记得孔子老人家几千年就提出人才培养的方向是“不器”,但是当前的教育圈,从家长到施教者都在生生的将孩子打造成一批工具。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灵魂,没有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