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写作经验交流自由人 的 阅读笔记

《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原来我们从未真正读懂过文学小说!

2018-04-07  本文已影响0人  魔极光的幸会书馆
《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jpg

大家好,介绍一下,又是你们亲爱的魔极光本尊~~今天我为大家带来的是托马斯·福斯特的《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

托马斯·福斯特是美国密歇根大学的文学教授。专门研究20世纪的英国,爱尔兰及美国文学,教授经典文学和当代文学课程,以及创意写作,他的文学课是美国最受欢迎的文学公开课,他有多部学术研究著作和畅销文学阅读指南,《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是他最受欢迎的作品。

作为普通人,我们读文学作品,关注的不外乎情节和文笔。那你知道文学教授他们关注的是什么吗?不知道?讲真,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也一无所知~~

好,下面我为大家一一揭晓下文学教授的秘密大招:

01 每一次旅程都是一次追寻。

作者说,当人物动身上路,我们就该注意了,你懂的,看会不会发生什么事?

如何判断这是一场追寻?主要包含五个因素:

一位追寻者;

目的地;

声称去那目的地的原因;

路上遇到的挑战和考验;

去目的地的真正原因。

例如《摆渡人》,女主角就是追寻者,她的目的地是荒原的另一边——天堂。路上遇到的恶魔就是挑战和考验。去目的地的真正原因并不是到达极乐,而是寻找爱。

这就是追寻小说的套路。

02 链接读过的经典,小说主角可能来源于莎士比亚、圣经、希腊/罗马神话、童话等。

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有他的原型,而且作者提到,每个写作的人都知道,纯粹原创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总能在文学作品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人或者神,或者是必须踏上漫长旅程的男孩之类的形象。

作者认为,神话,是所有重要故事的总和。它具有某种与众不同的能力,能对我们解释自己,而这一点上,恰恰是物理,哲学,数学,化学这些学科做不到的,这些故事随着时间沉淀成为我们解读世界,解读自己的依据。

例如海明威的里面有两个人物,一个是渔夫,一个是小男孩。作为文学教授,作者说,老人的原型就是耶稣,也就是基督式人物。那么我们怎么把它与基督联系在一起呢?

这个小男孩非常信任老人,然而男孩的家人不允许他跟老人出海打鱼,因为所有人都认为老人浑身霉气,会带来厄运。

这一点跟圣经非常相似,他受孩子欢迎,他有一个信徒。老人心地善良纯洁,而他所生活的世界浑浊不堪,甚至已经堕落。

如果符合以下情况,就可能是基督式人物

Img443304351.jpg

33岁左右,未婚。

最好是身体或肋骨旁边有伤痕或记号,有荆棘或者王冠格外加分。

以某种方式为别人牺牲自己,最好是牺牲生命,牺牲也未必出于自愿。

置身于某种荒野,受到诱惑,被魔鬼勾引。

是不是从来没有想过,原来小说也可以这样看?还有更多有趣的,例如人物吃饭喝酒不一定是真的吃饭喝酒,天气也不仅仅是天气。

03 人物吃饭喝酒不一定是真的吃饭喝酒,天气也不仅仅是天气。

一般而言,作家不会轻易地让人物吃饭。因为吃饭的场景太难写,吃饭本身也没有什么趣味,所以作家只有在确有必要原因时才会去吃饭。当人物在共餐,旨在说我喜欢你,让我们互结盟好。这是一种形式的圣餐仪式,就是表达友好之意。如果饭吃不成了,那说明人物关系开始紧张。

又例如下雨,雨绝不止是雨。说到雨,首先是一种情节设计策略。第二就是气氛烘托,便于表达情绪。最后一个原因就是雨代表干净,洗心革面,象征性的洗礼。如果人物跌倒则身上沾满污泥,就比以前更脏。雨水,又有复原的作用,因为它与春天相联合,是焕发生机的养分。

所以我们看一本小说,当人物吃饭时,当人物置身于雨水中时,就要想想,作者的意图是什么。

04 留意长相特殊者,他们往往与众不同。

莎士比亚笔下的查理三世是个驼背,这些身体特征是为了突出他的道德和精神,同他的背一样扭曲。

如果某个人物和常人不同,或有出乎意料之外,那作者的施展空间就大多了,人物情感也更丰富多元。例如哈利·波特额头有一个伤疤,《人性的枷锁》里的菲利普有一条坡腿,《所罗门之歌》里的戴德一条腿比另一条腿短。

通过这样的手段,使得这个人物与其他人物区分开来,读者对他的印象就更深。

05 文学教授不用自己的眼睛阅读。

作者建议,不要用你所在的这个年代的固定角度阅读,相反,要找一个能让你对故事所处的历史时刻产生同感的视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共情,将作品当作特定社会历史文化和个人背景的产物去理解。

例如莎士比亚对犹太人有偏见,于是他在威尼斯商人中描写夏洛克的贪婪邪恶。如果知道这些背景,阅读就变得更趣味盎然。

就像作家黄昱宁解读《傲慢与偏见》,她是从作者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现状进行分析,包括当时的英国经济状况、土地继承制度变迁、中产阶级崛起等。

如果你只用当下的眼光去看作品,故事就只能是故事,但你不会知道人物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行为和变化。

06 反讽是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特点。

作者说,反讽压倒一切。海明威就是个讽刺高手,经历战争,在战场中每天看着年轻人去送死,他自己就亲身经历着这些现实中的讽刺。他的书《永别了,武器》,连书名都是反讽。

书名取自16世纪诗人乔治·皮尔的一首诗《永别》(<A Farewell>),这首诗描写士兵们满腔热情的响应战争号召,诗的开头就是,拿起武器(to arms)。

海明威将两个短语严丝合缝的联系在一起,构成标题——永别了,武器(A Farewell to arms )。

与澎湃的鼓励战斗的诗歌截然相反,这种反讽意味贯穿始终。

如此看来,想要读懂一本文学书,除了在阅读的过程中,朝着上面6个方向展开联想,最最重要的是,脑海中必须有基础文本储备,例如圣经,莎士比亚,古希腊神话和童话等。所以,文学教授其实只有一条万能钥匙,就是读经典。脑中没有储备的话,文学作品中深层次的意图就永远无法挖掘出来。

比如一些红学家说的,《红楼梦》里面的贾宝玉其实是女娲补天丢弃的那块石头。如果读过山海经或者淮南子,那你阅读的时候就会觉得《红楼梦》不仅仅是大观园的家庭琐事,还别具神话色彩。

有没有觉得思路被打开了那么一丢丢了?如果没有的话,我建议你再认真读一遍这篇文章!(手动奸笑脸~)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